“辐射的本质是原子核的不稳定。理论上,极高的能量(例如极端高温)可以改变原子核的状态,甚至引发嬗变。我们头顶的太阳,就是一个巨大的能量源。有没有可能,利用光学原理,设计出一种特殊的、能够将太阳光能聚集、放大成千上万倍的玻璃或晶体材料?制造出巨型的‘阳光聚焦器’,像放大镜烧蚂蚁一样,将高辐射区域的土壤、水体甚至空气,置于这种极端高温场中,尝试直接‘焚烧’、‘分解’放射性物质?这或许是范围性、区域性强力净化的一个思路。”
这个想法涉及光学、热力学和材料学的极限,让相关的专家们倒吸一口凉气,但眼神中却闪烁着挑战极限的兴奋。
第四根手指:
“第四,观察与等待——辐射的自我演变。”
“或许我们不必急于立刻‘消灭’它。我们可以尝试将小范围搜集到的高浓度放射性物质,严格封存在一个绝对安全的、可远程观测的隔离设施内。设置长期的监测仪器,观察这些放射性核素在特定环境(例如不同温度、压力、催化剂存在下)的自发衰变过程,或者它们与其他物质接触后可能产生的未知化学反应。也许,时间本身,或者某种我们尚未发现的催化机制,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这个偏向基础研究和长期观测的思路,得到了许多理论科学家的点头。
最后,李默伸出了第五根手指,他的语气变得格外沉重:
“第五,生命的奇迹与伦理的边界——寻找未变异物种的抗体。”
“这是最直接,也可能最不人道的一个方向。在如此大范围的辐射环境下,理论上所有生物都难以幸免。但如果……如果我们能找到极少数、在核爆后依旧保持正常、未发生明显变异的动物甚至昆虫物种呢?研究它们的生理机制,分析它们的细胞为何能抵抗辐射损伤,它们的dNA修复能力为何如此强大?这或许能为我们开发人体抗辐射药物、基因疗法提供最关键的钥匙。但这里涉及活体研究,甚至可能是……极其敏感的研究,我们必须设立最严格的伦理委员会来监督。”
林倩和她的医学团队表情立刻变得严肃,意识到了这个方向背后沉重的伦理分量。
李默说完,收回了手,目光扫过全场。
“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想法,可能漏洞百出,甚至违背科学常识。但它们的目的,是希望能点燃各位思维的火花,打破我们固有的认知框架。‘清道夫’计划没有现成的路线图,我们需要的是最大胆的假设,最严谨的验证,以及……永不放弃的决心。”
“现在,”他沉声道,“轮到各位了。请基于你们的专业,畅所欲言,无论想法多么离奇。我们需要的,正是思维的引信,来点燃这场对抗终极污染的、漫长而伟大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