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醉梦瑶 > 第一百一十章 干禧缘之缘自天生。

第一百一十章 干禧缘之缘自天生。(2 / 2)

德山原名枉山,因上古时期善卷先生隐居于此,隋刺史樊子盖将其改名为善德山,简称德山。善卷拒绝舜的禅让,选择归隐,其超脱名利、独善其身的品德影响深远,是德文化的源头,也让“常德德山山有德”的民谣广为流传。

而且德山是道教第五十三福地,有重建的善德观等道教建筑。同时,德山乾明寺是佛教禅宗的祖庭,宣鉴和尚在此弘扬佛法禅风,创设了“德山棒”“临济喝”。

另外,德山还发现了十多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也出土过五千多年前尧舜时代的生产工具和生活陶器,遍布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墓群,还有宋代古城墙遗迹等。此外,明定王墓、清朝年间美国商人投资的美孚石油洋行遗址残墙等也见证了德山的历史变迁。

此外,德山主峰孤峰岭山顶的孤峰塔是常德城区的最高点,为常德的地标建筑之一。

关键的是,桃花源太远,隔着城区还有个多小时车程,一来一回时间全花在了路上,到了景区也看不到个什么了。

最终陶丽娜还是被说服了,只好放弃近距离缅怀祖先的机会,转而陪沈山河去德山感悟所谓的天地大德。

******

正午的沅江泛着粼粼波光。在下南门码头,沈山河夫妇俩人登上了开往德山的渡轮。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声中,陶丽娜忽然轻扯他的衣袖:

\"你看那位师父。\"

只见一位身着灰色海青僧衣的僧人正静立船头,江风吹动他的衣袂,宛如一幅活过来的水墨画。

\"是乾明寺的师父。\"

旁边卖菱角的老妪搭话,

“每月十五都去城里买香烛。\"

陶丽娜好奇地凑近,老妪便絮絮说起德山香市的掌故:唐代时,药山惟俨禅师就常在此渡口接引学人,如今每逢佛诞日,香客仍会排起长龙。

渡轮靠岸时,僧人向众人合十致意。沈山河突然双手捧起刚买的菱角送到僧人面前:

\"供养师父。\"

僧人微笑收下,从袖中取出两枚菩提子手串回赠:

\"德山菩提,千年道种,与施主结个善缘。\"

那手串温润如玉还带着淡淡的檀香,沈山河俩人当即戴在腕上,阳光透过菩提子的孔洞,在他手腕投下细小的光斑。

弃船登陆,沿着青石古道拾级而上,沈山河数着石阶上的莲花浮雕:

\"一步一莲花,步步生净土。这一百零八朵莲花,正好对应百八烦恼。\"

转过山腰,乾明寺的黄墙黛瓦赫然眼前。山门前的唐代经幢上,\"德山棒\"三个隶书大字苍劲有力。

知客僧明照师父正在洒扫庭院。见沈山河俩人对经幢出神,他放下竹帚:

\"施主可知宣鉴禅师'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的公案?\"

沈山河脱口背诵出一句相关的偈颂,

\"德山棒下金沙异,临济喝中野狐精。”

明照师父眼中闪过惊喜:

\"施主有慧根,竟知《碧岩录》。\"

当即引领二人前往禅堂。

恰逢僧众做午课。维那师击磬三声,浑厚的《戒定真香赞》在殿宇间回荡。那旋律让沈山阿想起王维\"晨钟云外湿\"的诗句,又有李颀\"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的意境。住持衍一法师告诉他们,这是唐代\"楚地梵呗\"的遗韵,当年日本求法僧最澄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曾专门记载。

禅茶时分,衍一法师演示\"德山茶礼\"。他取山泉煮沸,用建盏分茶,最后以\"赵州吃茶去\"的手势奉盏。沈山河俩人接过茶盏的姿势格外庄重,阳光透过茶汤,在他们脸上映出晃动的光晕。

\"这茶里有松风的味道,像把整座山的禅意都喝进去了。\"

沈山河边轻声说道边看着琥珀色的茶汤在陶丽娜香唇边泛起微光,又忍不住吟哦一句:

“佳人如茶,淡者最永。”

登顶德山时,夕阳正染红沅江。在善卷亭小憩,沈山河望着亭柱上的楹联忍不住出声:

“‘万古是非浑短梦,一句弥陀作大舟'——这不是净土宗的理念吗?\"

守亭的老居士闻言笑道:

\"施主好眼力,这是明代紫柏真人的墨宝,说明德山从来是诸宗融合之地。\"

在老居士的指引下,俩人在后山找到了那方着名的唐代摩崖。观音像的莲花座下,刻着\"见性成佛\"四个隶书大字。沈山河伸手轻抚那些历经千年风霜的笔画,突然感慨万千:

\"你看这'佛'字的最后一捺,多像菩萨低眉。\"

此刻山风徐来,满山松涛如诵《妙法莲华经》,让他顿悟苏轼\"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的真意。

……

老居士从背篓里取出新采的草药:

\"这是德山特有的'禅茶草',当年宣鉴禅师常用它煮茶待客。\"

他教沈山河俩人辨认叶片上露珠凝结的规律:

\"朝露夕收,就像禅师的机锋,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沈山阿小心地接过几片草叶然后慎重的揣在胸口的衣服口袋里,那虔诚的模样,仿佛在收藏整个春天的禅意。

随后,俩人又登上了孤峰塔,站在最高层举目远眺,看风卷云舒、看车水马龙,也看江河涛涛、看人潮滚滚,恍惚间如梦幻泡影。

下山时,德山老街已亮起灯笼。在\"德山书院\"改建的茶肆里,沈山河俩人又偶遇了下午渡轮上的那位灰衣僧人。他正与几位居士讨论《金刚经》,见到俩人便招手相邀。

\"师父讲的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沈山河悄声的对陶丽娜道。

僧人突然话锋一转,说起德山元宵灯会的典故:唐代时,僧众会在元宵夜点燃千盏油灯,象征\"千年暗室,一灯即明\"。如今虽不再举办,但当地百姓仍保留着在佛前供灯的传统。

茶肆老板适时端来莲花灯:

\"两位新人,供盏和合灯吧。\"

陶丽娜认真地在灯罩上写下俩人的名字,暖黄的光晕映着她专注的侧脸。当莲花灯顺沅江漂流远去时,她忽然问沈山河:

\"你说,千年后会不会也有人像我们今日追慕古人一样,追忆我们此刻的灯火?\"

下山时路过一座新修的碑廊,刻着历代文人写德山的诗。沈山河看到了其中一首:

“德山苍苍,澧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他不由得想起《楚辞》里说的'沅有芷兮澧有兰'。

回程的渡轮上,俩人望着渐远的德山轮廓出神。江风送来远处寺院的晚钟,沈山河忽然念起下午在藏经阁看到的句子: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原来这就是禅师说的'当下即是'。\"

他伸出手来紧握陶丽娜戴着菩提串的手,发现那串珠子不知何时已染上了她腕间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