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种种,吴纯燕自知自己最大的劣势就是抚养条件不如男方,那个负心人身份地位、经济条件皆高于她。单纯从物质条件上讲,她处于下风。所以她只能打感情牌,以第一点和无过错为理由扳回来。
当然,她最大的依仗还是苏瑶父亲这条路子,不过你有张良计,蔫不知人家有没有过墙梯?
所以,她只能尽可能的多收集到那个男人不堪的证据,只要占住了道德的至高点,苏瑶的父亲才有了抓手,才能够名正言顺顺理成章没有顾忌的予以“照顾”。否则,凭她那点情面,若被顾虑一冲消,人家能关照的程度也就那么多,效果也就那么样了。
在这一方面,吴纯燕作为记者,也算专业对口,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中,预计很快她就要和自已男人摊牌了。
对此,沈山河只能做一个局外人冷眼旁观,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叫燕子姐别怕花钱,尽量请一个最好的律师为其出庭。
沈山河的科目三考试很顺利,只是等驾照发下来还需要段时间。
考完试,还有大半天时间,沈山河也没急着回去,他已经要考虑买车的问题了,问了驾校的陈教练,沈山河知道了这县城里根本买不到小轿车,别说县城,此时的省城都没有专卖小轿车的店子,要想买台车不止是成本高,渠道少关键是政府审核比较严。街面上仅有的几辆小轿车皆来自沿海城市,私家车在当时属于“奢侈品”,普通家庭难以企及,购车更多是身份象征。对此,沈山河只好委托驾校帮忙,他们也经常参与车辆买卖。
闲逛着的沈山河路过一个卖报刊杂志的门店时,突然听到剧烈的议论声,无事之下驻足一听,原来是一群人因为报纸上北约战机误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造成3名中国记者死亡,多人受伤的事件而愤愤不平。
这 段时间来,科索沃战争(1999年3月24日 – 6月10日)爆发,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主要是塞尔维亚)发动空袭,以阻止其对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人的所谓“种族清洗”,首次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而单独采取军事行动。
这事沈山河在每天的电视新闻上都有见闻,只是没想到自己的国家竟然也被牵扯了进去,受了“无妄之灾”。
人群中,只见报刊店老板正念着报纸上的报道,情绪激昂。
“啥?炸咱大使馆?这不是发动战争吗?”
有人愤然插话。
“可不是嘛,说是北约的飞机,炸的是咱们在南斯拉夫的大使馆,三个记者当场就没了,还有好些人受伤!”
“这事就是美国佬操控的,是美国佬炸的。”
“这还了得!咱国家的人,平白无故让人给炸了?无论他是谁,都不能轻易放过。”
有人眼圈都红了,
“那可是咱们的同胞啊,记者,手无寸铁的记者!”
人们的情绪瞬间爆发。
“那又怎样?无非就是抗议两句然后不了了之。莫非还想打到欧洲打到美国去?”
也有人垂头丧气。
“打!咱不能就这么忍了!人过不去,发个导弹过去。咱中国人什么时候受过这气?”
“就是,怕什么。抗美援朝咱们那样的条件下不也胜利了。”
“可不是,当年不也是美国佬联合一大帮子人想欺负咱们,屎都被打出来了,现在竟然又敢动咱了?”
“时代不同了啊?看看现在的年轻人,一个个花里胡哨,哪还上得了战场。”
“也是,现在一个个都只想着搞钱,只要有钱,给人当孙子的大有人在,唉,难怪要受人欺负了。”
“谁敢欺负咱们,几干年的薪火相传,咱千千万万老百姓可不是吃素的。”
……
望着眼前这群激愤的市井小民,沈山河感慨万千——
市井长巷,聚拢来是星火,足以燎原;摊开来是人间,柴米油盐。那些穿梭于街巷之间的小民,肩上扛着一家老小的温饱,手里操持着一日三餐的生计,看似与\"家国\"二字相去甚远,实则他们的血脉里流淌着最朴素的爱国情怀。达官贵人们在国家危难之际可以退缩、可以避让,因为他们有那个条件,换一个地方依旧能够逍遥快活。但市井小民不行,他们没有退路可言,有的只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悲壮。这种情形不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慷慨激昂,也不像将士沙场上的金戈铁马,它是市井深处的一缕炊烟,是市集中的一声吆喝,是市井小民在平凡日子里对这片土地对自己一家老小最朴实最真挚的牵挂。在他眼里,国家不是教科书上的宏大叙事,而是菜市场里稳定的物价,是路口那盏按时亮起的路灯,是儿孙们能在和平的环境里上学读书。这种心愿不张扬,却如细水长流,滋养着国家最根本的根基,铸成民族最坚固的脊梁。
比如沈山河他们这样的传统手艺人,心中常念着:
\"咱们这手艺,得传下去,不能断了根。\"
在他们布满老茧的双手,或许会因为生活的需要而暂时放下,但那些家伙事却从不曾抛弃。这些看似不关紧要的坚持,实则是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守护。他们坚守的,是一个个家庭的安稳,是市井生活的延续。当然这种坚守不是固步自封,就像沈山河一样,他们会参考、借鉴外来的新的、好的东西,以期自己的传承更有生命力,这是一个普通人对文化传承的担当,是对民族根脉的守护。在他们的技艺面前,家国情怀就是那一刨一凿一锯一斧。
还有比如夜市里卖小吃的张婶,每逢节假日总是忙得脚不沾地。她总把最新鲜的材料留给顾客,说:
\"大家吃得开心,我就高兴。\"
她的摊位见证了多少家庭的欢聚时刻,承载了多少游子的乡愁记忆。当有人问她为什么不在家享清福时,她笑着说:
\"看着这么多人爱吃我做的东西,觉得这辈子值了。\"
张婶的小吃摊是市井生活的一个缩影,她的勤劳与热情是对生活最热烈的拥抱,也是对国家繁荣最朴素的贡献。在她蒸腾的热气中,家国情怀化作了一碗碗热腾腾的小吃,温暖着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也有乡下的老农,六十、七十甚至八十岁了即便不愁吃喝,依旧还要在田间地头遭着日晒雨淋,偏他们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你若问他们这样做有什么意义。答案就是:
“活着,总要做点什么。”
这何尝不是一种家国情怀!
市井小民的家国情怀,不在慷慨激昂的演讲里,而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不在惊天动地的壮举里,而在细水长流的生活中。他们是菜市场里讨价还价的商贩,是巷弄中修修补补的手艺人,是夜市里吆喝叫卖的小吃摊主,是田间地头风吹雨打的老农。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生活的经纬,用平凡的日子构筑着国家的根基。当国家需要时,这些市井小民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可能是抗洪抢险时的救援队,可能是送儿女入伍参军的父母,也可能是日常生活中默默遵坚守着各自岗位的普通市民。他们的家国情怀不需要豪言壮语来证明,而是体现在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的尽责、对他人的善意中。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市井小民,用他们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最深沉的家国情怀。他们的故事或许不会被载入史册,却构成了国家最坚实的底色。当夕阳的余晖洒在市井长巷时,那些袅袅升起的炊烟,那些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都是家国情怀最生动的写照。市井烟火里的家国情怀,就是这样一种平凡中的伟大,一种无声处的深情,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