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文明矩阵**(1 / 2)

“溯源者”舰队在“初火”源点遭遇的未知状况,其紧急通讯带来的紧张感尚未在新神域总部完全蔓延开来,便被另一项几乎同步发生、规模更为宏大、意义可能更为深远的实验成果所带来的震撼所暂时覆盖。

这项实验的灵感,正源于陈默成功验证“弦论”并引动空间基频的突破。当陈默的**稳态太初奇点**平息了那短暂的空间震荡,感受着自身意志与空间根基那玄妙的共鸣时,一个更大胆的构想在他心中成型:如果“宇宙之弦”的振动可以被他引导、协同,那么,由无数个体意识构成的、更为复杂的“文明思维场”,是否也能以某种方式,达成更深层次的同步与共鸣?

这个构想并非空穴来风。以太族构建的“灵能织网”已经证明了跨文明意识连接的可能性,但那更像是一个高效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各个节点(文明个体)依然保持着高度的独立性和思维隔离。陈默所想的,是更进一步——让参与连接的文明意识,在保持独立的前提下,能够像训练有素的合唱团一样,在某些特定时刻,发出同一个“声音”,形成一股指向性极强、凝聚力无比的**集体意志洪流**!

他将这个构想命名为——**“文明矩阵”**计划。

计划的核心,是以陈默自身那经过太初之力淬炼、且刚刚与空间基频产生过共鸣的意志为核心枢纽,以以太族的灵能织网为连接通道,尝试引导接入网络的、自愿参与的各个文明代表的意识,朝着一个统一的“频率”进行微调,实现短暂而高效的**意识同步**。

消息通过灵能织网向所有接入的文明节点发出邀请,并详细阐述了实验的目的与潜在风险(主要是意识过载或共鸣失败可能带来的短暂精神不适)。响应出乎意料地热烈。不仅仅是出于对陈默这位“太初掌控者”的信任,更是所有文明都深知,在面对归零者这种超越常规的威胁时,任何可能提升整体力量的尝试都值得冒险。

最终,包括联盟创始文明(轩辕、羽民、阿修罗、时序烛龙)、铁砧文明、以太族、晶体帝国以及另外一百三十个规模不等、形态各异的文明,共计**137个种族**,派出了代表,同意参与这次史无前例的“文明矩阵”同步实验。

实验地点,设在了新神域核心一处经过特殊加固、并由晶体帝国布下了最强“秩序场”的冥想大厅。实际上,参与者的物理位置分散在宇宙各处,这里更多是一个象征性的协调中心。陈默的奇点悬浮在大厅中央,他的意志如同一个无形的漩涡,开始缓缓牵引着通过灵能织网汇聚而来的、那137道截然不同的意识流。

这些意识流,有的炽热如恒星熔炉(铁砧),有的缥缈如星云低语(以太),有的冰冷坚硬如万年玄冰(晶体),有的狂暴炽烈如血海翻腾(阿修罗),有的空灵有序如光之韵律(羽民),有的厚重沧桑如时光刻痕(烛龙)……还有更多千奇百怪、难以用言语形容的思维波动。

起初,这是一片无比嘈杂、充满排斥与不谐的“噪音海洋”。不同的思维模式、情感底色、逻辑结构激烈碰撞,若非有陈默的太初之力作为稳定基石和以太族的网络作为缓冲,恐怕瞬间就会引发大范围的精神混乱。

陈默没有强行压制这些差异,那只会导致矩阵的僵化或崩溃。他做的,是引导。他以自身意志为蓝图,构建了一个极其复杂、却又蕴含着宇宙某种底层和谐韵律的“共鸣模型”。这个模型并非要求所有意识变得一模一样,而是像一个无比精密的交响乐总谱,为每一种不同“乐器”(文明意识)找到了它们各自合适的位置和音符,引导它们共同演奏一曲名为“生存与希望”的宏大乐章。

他调动起刚刚领悟的、对“弦”的理解,不仅仅作用于空间物质,更作用于这些无形的意识能量流。他小心翼翼地调整着汇聚而来的意识“弦”的振动,抚平冲突的波纹,放大和谐的共振。

这是一个极其消耗心力的过程。陈默奇点表面的混沌之海剧烈翻涌,显示出他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大厅外围,风炽羽、屠煞、烛九阴(投影)以及各文明驻新神域的代表,都屏息凝神,紧张地关注着。

时间一点点过去。

那原本嘈杂的意识海洋,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

尖锐的冲突音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低沉的、逐渐变得整齐的“嗡鸣”。就仿佛无数个原本各自为政的钟摆,在某种无形力量的牵引下,开始趋向于同一个节奏。

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稳定!

一百三十七道原本独立的意识之光,开始如同受到磁石吸引的铁屑,缓缓向着陈默构建的那个“共鸣模型”靠拢、对齐。它们依旧保持着自身的色彩与特性,但其核心的“振动频率”,却达到了惊人的一致!

嗡——!!!

当同步达到某个临界点的刹那,一股无法形容的、浩瀚如星海般的**集体意志**,如同初生的恒星,在虚拟的“矩阵空间”中轰然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