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引着众人跨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四柱三间的石牌坊,坊额上“道贯古今”四个楷书大字苍劲有力。
“这座‘一贯坊’是明代永乐年间重修时所立,坊柱上的对联‘学究天人通圣道,德涵风雅继儒风’,是当年文渊阁大学士解晋为书院所题。”
林墨指着牌坊两侧的碑廊介绍,“廊下陈列着从北宋至今的58块碑刻,既有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手迹,也有明清历代状元、进士为书院所写的记文,还有抗战时期咱们长宁学子‘投笔从戎’的誓词碑,算是一部刻在石头上的书院史。”
齐光远俯身轻抚一块刻有抗战誓词的碑石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字样,轻声叹道:
“同我们一样,当年不少书院学子就是背着书本参军的。”
穿过牌坊,走过供奉孔子的大成殿,便是书院的教学核心区域——明伦堂和东西两庑。
最后,林墨引众人来到书院后侧的“仰止阁”,阁楼临江而建,凭栏可俯瞰江景。
这是凭栏处,放着几张红木的条案,还有准备好的文房四宝几个身穿旗袍的女孩子站在一旁,随时提供笔墨服务。
这是光向阳准备的重头戏。
此时,他对着几位老同志笑道:
“几位老领导莅临长宁书院,也长宁市、也是长宁书院的盛事。将来是要载入市志、书院志的。我们久仰老领导都是书生将军,精通文墨。这里,我代表长宁的一千一百万父老乡亲,恳请各位老领导留下你们的墨宝。我们是刻石立碑,作为书院的宝贝传承下去。”
应该说,光向阳书记确实摸准了文人的脉搏,谁不想留下自己的笔墨,以传后世?何况,还是在大名鼎鼎的长宁书院?
几位老领导都战火中出来的书生将军,并不忸怩作态。贶老率先笑道:
“刻石立碑就算了,但字我们是要的。”他一指其他几位老同志,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