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也真是巧合,今天是远在晋州的荣老国公,阖家进京的日子。
这位荣国公已是花甲之年,父子们戍守习惯大半辈子。
早几年就四下打点运作,今年秋天终于等来圣旨,从西北混进了京师。
本朝除了皇族宗室以外的勋贵世家,尊贵以“公侯伯子男”为序。
世袭罔替的公爵府邸,看遍天下也没有几家。
这荣国府世代镇守西关,在甘州晋州那边,是首屈一指的世家大族。
几乎是代代都想着要进京入朝,终于在这一代实现了愿望。
荣国府这次进京的人口还不算多,除荣国公老夫妻,就是长房媳妇一家。
长子也就是荣国公世子,要替老父镇守西关,所以并未入京。
次子荣二郎是郡马仪宾,嫡妻是晋阳王郡主,因此二房一家留在了原籍。
幼子荣三郎去年进京做了武官,早早把京师里的事务打点好了。
荣国公夫妻带着长房媳妇与孙辈,从晋州走了十来天路程。
荣三郎则是五日前就出城往西迎接,今早赶上护送着车马入京。
进城前正巧要在这里休息,老远就看见了宁国府出城进香的车队。
这般情形之下,必然没有擦身而过不言语的规矩。
荣三郎熟不讲理,自己先骑马赶过来说话。
谁知就撞上了兰若庵门前,惊马乱窜这一幕。
这位荣三郎对于宁国府来说,算不上是生分,那简直熟的不得了。
当初他千里迢迢从晋州跑来府里求亲,已经就算是件热闹的事。
梨月她们这些丫鬟媳妇们,几乎都悄悄跑去围观过,还私下窃窃点评。
都觉得这位小郎君的黢黑相貌,与二小姐的清丽容貌着实不匹配。
何况京里还有传言,说这位小郎君,在晋州就不省事,举止颇为顽劣。
再加上宁老太君主张,要宁二小姐嫁给何大公子续弦,这才把亲事破了。
虽然是亲事不成,但国公爷对这位荣家公子还是特别器重。
都是勋贵子弟少年从军,曾在战场上并肩御敌,同袍情谊匪浅。
而且宁元竣自承袭爵位后,一直在拉拢从军出征过的世家子弟为己所用。
虽然亲事不成,俩人还是结拜了兄弟,朝政纷争时还多承他帮忙。
这荣三郎刚来京师后,不但官职是宁元竣安排的,就连临时居住的宅子,都是宁国府给预备的。
当时他们一行来了主仆二十多人,都住在宁国府的一处清净别院里。
宅子里头的家具陈设,乃至于一应举家用度,都是宁家送过去。
梨月还跟着人,跑来跑去的给他们送过好些锅碗瓢盆吃食点心之类。
今年年初时何大公子出事,宁二小姐“亲上做亲美满姻缘”成了泡影。
宁国府里的人也没少私下说悄悄话叹气,又夸起这位荣三郎的好处来了。
都说还不如当初不听老太君的,到底是国公爷年轻明白,懂得心疼妹子。
宁国公的妹妹与荣老国公的幼子,门当户对不说,交情还那么亲密。
结拜兄弟的情分,妹妹嫁了过去还能有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