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中学生们尚能按部就班地操作。
小学生们则没什么耐性,随便找个盆罐接满水,再自己贡献一泡尿,就算是大功告成。
至于有条件的单位和工厂,更是直接挖了大池子进行培养,那股独特的“芬芳”飘出十里,令人闻之色变。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城乡遍地都是养藻人,其中也不乏做出些名堂的。
例如,某工厂的一位药剂师,用大缸实现了规模化培养,并将收获的小球藻晒干,制成了绿色粉末。
据说,这种绿藻粉被当作药物给浮肿病人服用,效果显著,一小勺就能顶上几两大米的热量。
轧钢厂也积极响应,开辟了一处培养池。
不过,林厂长采纳了李复兴的建议,将池子选址在了一个偏僻的角落。
李复兴也随之被指派跟进此事。
他们挖好池子,注入清水,再倒入尿液——轧钢厂小学里有的是孩子,童子尿供应充足。
倒入种苗后,每日搅拌。
约莫半个月过去,池水由绿转黑,最后臭气熏天,标志着培养成功。
这东西显然没人愿意直接入口。
李复兴便让人在池边搭了个简易灶台,将池水一勺勺舀出,熬干水分,收集那些干燥后的藻类。
最后,满满一大透明罐的粉末摆在了面前,足有十来斤,只是那股子尿腥与藻腥混合的浓烈气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李复兴自己也想不出处理办法,索性直接交给了林厂长。
林厂长被那味道熏得直皱眉,连连摆手让他赶紧拿出去。
“厂长,我的任务完成了,这成品您看着办吧。我得赶紧去把那池子填了,味儿太冲了。”
“快去快去,我来想办法。你赶紧处理掉,别留下后患。”
李复兴走后,林厂长思来想去,还是决定让这东西回归本源:用作牲畜饲料。
至于原先设想的小球藻饼干、小球藻馒头,还是作罢了,厂里估计没人会吃,何必浪费白面。
这段时间各种不好的消息漫天飞,就连轧钢厂也缩紧了口袋,很多福利都没发过了。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徐倩有了身孕了。
算算日子,大概明年八九月就能生产。
时光飞逝,又是一个周末,徐慧在家中大发牢骚,痛斥学校食堂的厨子不是东西。
“姐,姐夫,你们敢信吗?我们学校食堂的饭里一股尿味。”
“食堂那帮人,每天弄两大桶小球藻水倒进锅里煮饭,煮出来的米饭都是绿色的。”
“最可气的是,他们自己根本不吃,另外开小灶!”
“那结果呢?有效果吗?”李复兴更关心实际作用。
“看不出来,该肿的还是肿着。”
“校长已经决定了,要办一个营养食堂,专门给浮肿的同学补充营养,听说那里的菜里能见到油星子。”
“姐夫,你上次给我的药,我分给几个同学吃了,效果特别好。好多人还想要,可我手里也没剩几颗了。”
“哦?还想再要点?”
“嗯,姐夫,还能再做点吗?”
“做是能做,但我还得跟你强调一遍,那是药,你懂我的意思吗?”
“我懂,我保证不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