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上还举例说,有些地方已经试着用小球藻做糕点、糖果,号称清香可口;甚至有人用小球藻粉喂养婴儿,效果堪比奶粉。
小球藻营养丰富这个说法,其实并非空穴来风。
如果能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培养和处理,它的营养价值确实很高。
理论上,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人体所需元素,堪称天然的均衡营养品。
上头之所以要推广它,正是看中了它惊人的光合作用效率和繁殖速度,不与农作物争地,生长极快。
在适宜条件下,它的数量能在一天之内翻上好几番。
然而,理论丰满,现实骨感。
小球藻的味道极其糟糕。
专家在实验室里培养,用的是专门配比的营养液,还要经过高压灭菌,确保藻种纯净。
收获后更是要通过过滤、洗涤、离心脱水等一系列复杂工序,才能制成可用的藻浆。
即便如此,做出来的食物也仅仅是新奇有余,口感极差。
更致命的是,小球藻细胞外包裹着三层坚韧的细胞壁。
如果没有破壁机之类的专用设备,人体根本无法消化吸收,也就无法获取其中的营养。
吃下去是什么样,排出来还是什么样,除了填个肚子,毫无用处。
可现在日报已经开始造势,地方媒体必然跟进,一场轰轰烈烈的小球藻养殖运动已在眼前。
报纸
这东西养起来哪有那么容易,需要场地、人手、培养液和种苗。
但在那个“人定胜天”的年代,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标准培养液普通人搞不来,那就用土法子。
说明书上要求用干净的泉水井水,现实中没有,就用河水沉淀一下。
培养液需要熟尿,大家不懂,就干脆让小孩子直接往池子里尿,甚至觉得童子尿效果更好。
至于用粪便做培养液,在农村或许能被接受,但在城里,谁会愿意吃这种东西养出来的玩意儿?
李复兴心想,反正我是绝对不吃的。
报纸上的宣传沸沸扬扬,但李复兴从中嗅到的,却是一股即将弥漫全城的腥臊之气。
他觉得有必要先给家人提个醒。
“徐慧,倩倩,都过来看看这个。”
他把两人叫到身边,指着报纸上的文章:解释起来:“这东西很快就会在全城推广。到时候,大街小巷都会是培养小球藻的池子,而那培养液的味道,可不怎么好闻。”
他转向倩倩,语气温和了些:“你现在刚三个月,孕吐还不厉害。但为了以防万一,咱们家约法三章,这东西绝不能带进家门。”
“学校里要求养,就在学校养,养完了也别往家拿。”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全票通过,毕竟没人想枕着公共厕所的气味入睡。
果然,周一刚到,学校就成立了指导小组,带着种苗下来,手把手教大家如何培养小球藻。
一时间,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养藻运动就此展开,全国各地的成功经验也开始频繁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