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成员们围着这些材料,神情中既有激动,也藏着一丝对未知的紧张。
小刘握着铅笔在图纸上飞快地计算着,笔尖在“加热功率”那一项上犹豫不决。
之前做空气炸锅的经验是220V电压,但烘干机尺寸小得多,功率过高会造成安全隐患,过低又达不到效果。
他苦思冥想,咬着笔杆叫来了王琪:“麻烦你帮忙测一下这碳纤维板的电阻值,我得重新计算功率。”
王琪麻利地蹲下接好万用表,可表笔刚一接触到发热板,指针瞬间剧烈摆动,吓得他立刻切断了电源:“这东西电阻这么低,一通电温度就上来了,必须加装温控装置。”
车间里,小赵正被一块硬纸板搞得焦头烂额。
他想实现一个能180度完全折叠的结构,但合页装上去就别扭,要么折到一半就卡死,要么就松松垮垮不成样子。
在第五个模型被折得起了毛边后,他烦躁地将模型拍在桌上:“这该死的合页,怎么就这么不听话!”
旁边一个年轻同事拾起模型,反复端详后提出一个想法:“咱们能不能换个角度?如果用帆布带做软连接,是不是又牢固又省事?”
这个提议让两人眼前一亮,他们立刻找来废旧帆布,用订书机将纸板连接起来,一试之下,果然折叠得无比顺畅。
徐晓安则在车间里泡了一上午,嘴皮子都快磨破了,才终于借来了冲压机。
他将薄钢板送入机器,按下启动按钮的瞬间,手心里全是汗。
这是他们首次尝试冲压带弧度的外壳,力道稍有不慎,整块钢板就会报废。
“嗡”的一声巨响,滑出机器的钢板边缘果然出现了褶皱和变形。
他毫不在意,蹲下身用砂纸打磨粗糙的边缘,手指被锋利的毛边划破了也未曾察觉,只念叨着:“再试一次,这次把压力往下调两个档。”
直到第三块钢板冲压完成,一个带着优美弧度的外壳雏形才算合格。
他将它举到灯光下仔细检查,布满血丝的双眼里满是藏不住的笑意。
午饭时间,大家端着饭盒蹲在科研室门口,三句不离正在攻关的烘干机。
“我的电路老是跳闸,估计是保险丝的规格选小了。”小刘一边扒饭一边含糊地说。
小赵马上跟上:“我们的帆布连接结构倒是成功了,就担心它扛不住高温。”
徐晓安匆匆扒了两口饭,猛地站起身:“下午去仓库翻点隔热棉出来,给帆布带包上一层试试。”
科研室内,专注的寂静被各种工具的细微声响填满。
小刘正埋头焊接密集的线路板,小赵和几位同事在小心翼翼地粘合着帆布材质的模型。
另一边,徐晓安手持游标卡尺,一丝不苟地测量着关键数据,笔尖在记录本上沙沙作响。
就在这时,一缕青烟伴随着火花从小刘的工作台窜起,李复兴恰好踏入科研室,目睹了这一幕。
“别慌,先把电源切断,检查一下问题。”
他从容地走过去,蹲下身,一眼就看出了症结所在:“是触点没接牢。”
“记住,要把线芯拧成一股紧实的麻花,再上焊锡,这样才能保证接触面足够,不会出问题。”
小刘恍然大悟,立刻按照指点操作,电路果然恢复了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