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件事,谢锦秀更深地理解到,这群孩子尽管淘气,本性却都是纯朴善良的。
她开始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把知识点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有趣的游戏里。
讲到几何,她就领着孩子们去操场上用石灰画出巨大的图形;上语文课,她则鼓励大家分角色表演课文,把小小的教室变成了一个大舞台。
没过多久,孩子们都喜欢上了谢老师的课。
每天一早,总有孩子悄悄地在她的讲桌上放一捧沾着晨露的野花,或是一个刚出炉、烫手的烤红薯。
谢锦秀便将野花养在窗边的旧瓦罐里,把红薯掰开分给全班同学,教室里总是回荡着满足的欢笑声。
一天下午,天色骤变,乌云压顶,雷声隆隆。
黄豆般的雨点砸在屋顶上,发出震耳的声响,孩子们顿时慌作一团。
谢锦秀赶紧把他们聚拢到墙角,挨个安抚。
她注意到谢宝缩成一团,浑身抖得厉害。
她知道谢宝天生就怕打雷。
谢锦秀立即将谢宝揽入怀中,在他耳边哼起童谣,讲着故事。
在老师温暖的怀抱里,谢宝的颤抖慢慢平息,其他孩子的恐惧也消散了许多。
雨过天晴,谢锦秀领着孩子们走出教室。
院子里积下了一个个明晃晃的水洼,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他们追逐着,在水洼里用力踩踏,溅起的水花浸湿了裤脚和衣衫。
谢锦秀也笑着加入其中,和孩子们闹成了一片。
李复兴恰好来学校看看情况,在远处目睹了这幅景象,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曾以为,谢锦秀这样一位城里来的姑娘,未必能适应乡下的生活,甚至会受委屈。
然而眼前的景象告诉他,她不仅彻底融入了这里,更成了孩子们心里最亲近的人。
她用自己的方法和真情,为这所寂静的学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李复兴悄悄走到教室窗外,看到谢锦秀正弯着腰,给几个功课稍差的孩子补课。
她一边在纸上画着图辅助讲解,一边轻声细语地提问,目光里满是专注与柔情。孩子们也听得入了神,不时举手提出自己的困惑。
这一刻,李复兴无比确定,谢锦秀早已是李家庄不可或缺的一员了。
谢锦秀在李家庄的日子,像溪水一样平缓而丰盈地流淌着。
她带来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墨香,更是品格的塑造,村里的孩子们眼中多了求知的渴望,言行也愈发有礼。
李复兴看在眼里,心头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庆幸自己当初的坚持,为村子留下了这位难得的好老师。
七月,热风拂过,李家庄的田野铺开了一片金黄的画卷,饱满的麦穗低垂着头,空气中弥漫着成熟的谷物香气,钻进每一户人家的院子。
谢锦秀倚在教室门边,目送着那群背着土布书包的身影欢快地奔向田埂,绿色的草屑点缀在他们飞扬的衣角上。
不知不觉,她已在这里待了快半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