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在皇城附近的朱雀街市设立的“百工展示市集”,更是人头攒动。
这里汇聚了将作监下属匠户们的各种巧思妙作。
有能自动扇风的小巧风扇(需手动上发条),有结构精巧的折叠椅,有打磨得极其光滑、照人清晰的金属镜,甚至还有尝试用新法烧制的、釉色格外鲜艳明亮的瓷器……
一个老匠人正在演示一把新式的木工刨,刨花如雪片般飞出,木料表面瞬间光滑如镜,围观的其他匠人发出阵阵惊叹,纷纷询问制法。
负责管理的小吏向好奇的询问者解释着:“陛下恩典,准许我等在此展示售卖,所得银钱,大半归己,只为鼓励创新。”
他顿了一下,“若有好的想法,还可向将作监投稿,一经采纳,另有重奖!”
这话语激励了不少能工巧匠,摩拳擦掌,准备一展身手。
南北商贾更是嗅觉灵敏,闻风而动。
天南地北的干货、鲜果(被小心地用棉絮和油纸包裹着)、皮毛、香料、绸缎、瓷器……种种物料吃食,充斥于市。
“岭南的龙眼!梅子!蜜渍的哟!尝一颗想一年!”
“幽州的皮子!上好貂绒!过年做顶帽子,暖和又气派!”
“江南的新米!苏杭的锦缎!快来看快来选啊!”
叫卖声、议价声、骡马的响鼻声、车轮碾过青石路的咕噜声,此起彼伏,汇成一曲繁华得近乎嘈杂的市井交响。
一个胡商操着生硬的官话,努力向一位夫人推销着他的波斯地毯;
而另一边,一个本地布商则和来自南方的丝绸商人为了价格争得面红耳赤,最终又哈哈大笑着互相拱手,成交了一笔大买卖。
整个洛阳城,乃至这股新风潮所及的正在快速恢复生机的大隋各郡县,都仿佛被注入了一股蓬勃而新鲜的活力。
这活力,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富,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好奇、一种对更好生活的向往、一种敢于尝试新事物的勇气。
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生机勃勃的气息,就在这严寒的冬日里,在这喧嚣的市井中,悄然孕育、扩散,如同冰层下涌动的春水,等待着破冰而出的那一刻。
这一切的背后,自然离不开深宫之中那位皇帝的默许甚至推动。
杨勇心里清楚,军事的胜利只能夺取政权,而真正巩固政权、开创盛世,则需要经济的繁荣和民心的凝聚。
引导发展这些民间娱乐、改善民生用品、促进商业流通,既能安抚历经战乱的百姓,增加朝廷税收,更能潜移默化地改变社会风气,引导工匠地位提升和技艺创新,为他脑海中更多超越时代的蓝图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而这洛阳城中的万家灯火、市井欢声,便是对他这番谋划的最好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