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暂时稳住阵脚(2 / 2)

吕志行刚刚艰难地做出一个决定,将最后一部分预备队加强给侧翼岌岌可危的二营。

这个决定让他内心无比煎熬,因为这意味着正面一营的压力将更大。

“政委!一营报告,鬼子又上来了一个中队,攻势更猛了!三连阵地被突破了一个口子,林营长亲自带人上去堵了!”通讯兵的声音带着哭腔。

吕志行眼前一黑,身体晃了晃。

三连阵地失守?那里一旦被巩固,鬼子就能直接威胁到1450高地的侧后,整个一营都可能被包饺子!

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指挥所外面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和嘈杂。

“什么人?!”警卫员的喝问声响起。

“是我!方东明!”

这个熟悉的声音如同一声惊雷,在压抑的指挥所里炸响!所有人都愣住了,齐刷刷地看向入口。

只见风尘仆仆的方东明,带着一身硝烟和尘土,大步流星地闯了进来!

他脸上带着长途奔波的疲惫,但眼神却锐利如刀,仿佛能穿透弥漫的硝烟,直刺战场核心。

“东明?!!”吕志行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猛地冲上前,紧紧抓住方东明的胳膊,声音因为激动而哽咽,“你……你怎么来了?!总部……”

“总部命令,我暂代团长职务!”方东明言简意赅,目光迅速扫过指挥所里的每一个人,最后落在吕志行那张写满焦虑和疲惫的脸上。

“老吕,情况我都知道了。现在不是说话的时候,把指挥权交给我!”

没有多余的寒暄,没有客套的交接。在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效率就是生命。

吕志行没有丝毫犹豫,立刻侧身让开位置:“好!东明,你来了就好!指挥交给你!”

他仿佛瞬间卸下了千斤重担,虽然压力依旧,但主心骨回来了!

方东明一步跨到地图前,手指直接点在了三连丢失的那个阵地上:“这里!必须立刻夺回来!魏大勇!”

“到!”魏大勇如同铁塔般出现在门口。

“你的炮兵阵地设好了吗?”

“报告!已经找好位置,就在团部后侧山洼,射界良好!”

“好!”方东明眼神冰冷,“目标,三连丢失阵地及其后方一百米区域,鬼子可能的集结地!

‘太行一式’,榴弹,两发急促射!给我狠狠砸!打掉鬼子的势头!”

“是!”魏大勇转身就跑,亲自去传达命令。

方东明又看向通讯兵:“通知一营林志强,炮击结束后,立刻组织反击,把丢失的阵地给我夺回来!

告诉二营、三营,加强现有阵地防御,没有命令,不准后退一步!”

他的命令清晰、果断、不容置疑。原本有些混乱和低迷的指挥所,仿佛被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瞬间高效运转起来。

吕志行看着方东明沉着指挥的背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知道,十六团的魂,回来了。

……

团部后侧山洼,魏大勇和那名技术员以最快的速度将两门“太行一式”步兵炮架设完毕。

黝黑的炮管在稀疏的林木间指向远方。

“方位角83,距离1370米,榴弹两发!急促射!放!”魏大勇根据方东明之前指示的大致方位,结合自己的观察,下达了命令。

炮手猛地拉动了火绳!

“轰!轰!”

两声与以往迫击炮截然不同的、更加厚重沉闷的巨响,在山洼中响起!

炮口制退器喷出炽热的火焰和硝烟,炮身稳稳后坐复位。

两发七十毫米榴弹带着复仇的呼啸,划破弥漫的硝烟,精准地砸向了三连丢失的阵地及其后方!

远处,正在巩固阵地、准备继续扩大突破口的鬼子,猝不及防地被这两发突如其来的、威力巨大的炮弹覆盖了!

“轰隆!”

“轰隆!”

剧烈的爆炸声响起,火光冲天,弹片横飞!刚刚还气势汹汹的鬼子顿时被炸得人仰马翻,死伤惨重,进攻势头为之一滞!

“打得好!”1450高地上,正在带队拼死反击的林志强看到这一幕,精神大振。

“同志们!老团长回来了!咱们的炮响了!跟我冲!把狗日的小鬼子赶下去!”

“杀!!”

震天的喊杀声伴随着嘹亮的冲锋号,从十六团的阵地上响起。

失去了炮火和后续支援的鬼子,在八路军战士凶猛的反击下,终于支撑不住,丢下几十具尸体,狼狈地退了下去。

三连丢失的阵地,被成功收复!

指挥所里,听到前方传来的捷报和震天的喊杀声,所有人都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吕志行走到方东明身边,由衷地说道:“东明,你来得太及时了!要不是你和你带来的炮,刚才就危险了!”

方东明看着地图,脸上却没有太多喜色。他深知,这只是暂时遏制了鬼子的攻势。

岩松义雄和他的三十六师团,绝不会因为这一次受挫就放弃。更残酷的战斗,还在后面。

“老吕,这只是开始。”方东明沉声道,“抓紧时间抢修工事,补充弹药,安置伤员。

鬼子很快就会卷土重来。我们要利用‘太行一式’的射程和精度优势,好好跟鬼子算算账!”

他拿起那个李云龙送的地瓜烧水壶,拧开盖子,却没有喝,而是对着指挥所里所有的干部和战士,朗声说道:

“同志们!丁团长在看着我们,总部首长看着我们,根据地的乡亲们也看着我们!

十六团,没有孬种!今天,就让鬼子尝尝咱们‘太行一式’的厉害!把这壶酒,留给最后胜利的时刻!干!”

“干!!”

指挥所里,群情激昂。失去主心骨的慌乱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

方东明的回归和“太行一式”的初试锋芒,如同定海神针,稳住了十六团的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