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中小型、但有追求的影视制作公司,也开始尝试在新项目中引入“阳光合约”的部分条款,作为吸引优秀人才和提升项目口碑的卖点。
当然,阻力与暗流依然存在。某些传统势力的既得利益者,在私下场合冷嘲热讽,认为“阳光合约”不过是“沽名钓誉”、“破坏行规”,甚至试图暗中施压,阻挠其推行。但大势所趋,这些逆流在公开舆论和逐渐形成的市场选择面前,显得愈发无力。
在这场推行运动中,“江工工作室”和江城本人,并未站在台前摇旗呐喊。他们更像是定海神针,以其一贯的践行,为“阳光合约”提供着最坚实的注脚。工作室的所有新项目,自然融入了“阳光合约”的精神,成为不言自明的标准。
江城对于外界的纷纷扰扰,依旧保持着一贯的疏离。他没有对任何一位签署合约的艺人进行公开评论,只是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听林婉汇报完近期行业动态后,淡淡地说了一句:
“挺好。愿意签的,以后合作起来更省心。”
系统的提示,在“阳光合约”获得实质性推行并初步形成影响力的时刻,如期而至:
【检测到宿主理念催生的“阳光合约”获得行业关键节点响应,初步建立新规则雏形。“推动系统变革”信念取得阶段性成果。奖励:特殊状态“规则辐射”增强。效果:由宿主核心理念衍生出的良性规则,其自我复制、传播及抵御旧规则侵蚀的能力得到强化。】
江城感知到这一变化,并未感到意外,只是觉得,以后或许能少遇到些需要费神甄别的“坑”。
他拿起一份新送来的、某位已签署“阳光合约”的导演递来的合作意向书,条款清晰,权责对等,没有那些藏着掖着的陷阱。
阳光合约的推行,路漫漫其修远兮。
但至少,第一批敢于站在阳光下的身影,已经为后来者照亮了前路。
而那条由江城最初基于“省心”和“真实”而选择的道路,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悄然改变着行业的土壤。
他合上意向书,对林婉说:
“这个本子有点意思,约导演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