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205章 半年成效,百姓称颂

第205章 半年成效,百姓称颂(2 / 2)

李逸上前,将汇总的数据表呈给李治:“陛下,这是半年来各地改革的核心成效。12 座试点城市的环境与民生都得到了显着改善,百姓们反响热烈。”

李治接过数据表,仔细翻看后,眼中满是欣慰。他走到大厅中央,看着在场的官员们,语气坚定地说:“李逸,你推动的城市改革,不仅让长安焕新,还让洛阳、扬州、成都等大城市受益,更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百姓们称颂‘李公之策,惠及天下’,你实乃大唐之幸!朕决定,明年将城市改革推广到全国所有州府,从各州府挑选工匠与官员前来长安培训,朝廷再拨款二十万贯作为改革专项经费,让更多百姓享受干净、安全的生活环境!”

“臣等遵旨!” 众人齐声应道,声音洪亮而坚定。

消息传到民间,百姓们欣喜若狂,纷纷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改革的认可与对李逸的感激。

在洛阳老城的翠花巷口,居民们自发筹集资金,请来石匠,立起了一块三尺高的 “利民碑”。碑身用青石打造,正面刻着 “李公治市,惠及洛阳” 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背面则详细记录了洛阳改革的时间与成效。立碑当天,巷内的百姓都来围观,张婆婆还特意带着小孙子,在碑前焚香祈福:“多谢李大人,让咱们能住上干净的房子,再也不用怕瘟疫了!”

在扬州的运河垃圾处理码头旁,商人与百姓共同出资,修建了一座 “感恩亭”。亭子采用江南风格,飞檐翘角,亭内悬挂着一块木匾,上面写着 “泽被水乡”。每逢初一十五,都有百姓来亭内休息,谈论着改革带来的变化。绸缎商张老板还特意请人绘制了李逸的画像,挂在亭内,供百姓瞻仰。

在成都的锦里街,百姓们则将李逸的画像挂在了当地的祠堂里。祠堂原本供奉着历代先贤,如今,李逸的画像被挂在显眼位置,画像旁还贴着百姓们自发写的感谢信。每逢年节,百姓们都会在画像前焚香,祈求李逸身体健康,为百姓多做实事。有的百姓还会带着孩子来祠堂,指着画像说:“这就是李大人,是他让咱们成都变干净,让咱们能安稳生活。”

李逸得知百姓们的举动后,心中满是感动。这日傍晚,他与苏瑶一同漫步在长安的朱雀大街上,看着街道旁嬉戏的孩童、悠闲散步的老人,还有灯火通明的商铺,忍不住感慨道:“瑶儿,我们当初推动改革,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功绩,只是想让百姓能住得安心、过得舒心。现在看到百姓们用这些方式表达认可,再辛苦也值得。”

苏瑶笑着挽住李逸的胳膊,眼中满是温柔:“逸哥哥,你一直说‘民生无小事’,从盐铁改革到粮食改革,再到现在的城市改革,你始终把百姓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现在百姓们都感受到了这些变化,都过上了更好的生活,这就是对你最好的回报。”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 全国推广改革后,肯定会遇到新的问题,比如偏远地区的资源短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差异,这些都需要我们一一解决。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始终初心不改,始终把百姓放在心里,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终有一天,大唐的每一座城市,都能成为干净、安全、宜居的家园。”

李逸看着苏瑶坚定的眼神,心中充满了力量。他知道,城市改革的全国推广,只是大唐民生改革的又一步,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 要完善改革后的维护机制,确保城市环境长期保持;要培训更多专业人才,为改革提供技术支撑;要倾听百姓的反馈,不断优化改革方案。但他更相信,只要有朝廷的支持,有各地官员的努力,有百姓的配合,大唐的城市定会越来越美好,大唐的民生根基定会越来越稳固。

此时的大唐,从繁华的长安到古朴的洛阳,从水乡扬州到西南成都,一座座城市都焕发出新的生机 —— 干净的街道上再也不见污水横流,畅通的下水道让雨季不再令人担忧,整洁的公共厕所成为文明的象征,有序的垃圾处理让环境清新宜人。这场城市改革的复制与推广,不仅改善了百姓的生活质量,更提升了大唐的城市形象,成为李逸民生改革深化的又一重要成果,也为大唐的盛世繁华,奠定了更坚实、更温暖的民生基础。

夜色渐浓,长安城内的灯火次第亮起,照亮了干净的街道,也照亮了百姓们幸福的笑容。李逸与苏瑶并肩走在灯火中,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 在他们的努力下,大唐的明天,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