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州巡查时,小组发现运河垃圾码头的渡船仅有 3 艘,每天只能运输两次垃圾,导致码头堆积了大量垃圾,散发恶臭。巡查官员与扬州刺史李修仁商议后,决定从扬州漕运码头临时调配 2 艘渡船,同时加急打造 5 艘新渡船,确保垃圾能当日清运完毕;还建立了 “渡船调度制度”,根据垃圾量灵活调整渡船班次,避免再次出现堆积。
在成都巡查时,小组发现部分街道的雨水井被杂物堵塞,影响排水。他们没有简单要求整改,而是与成都尹崔成一同分析原因,发现是百姓对雨水井的功能不了解,随意丢弃垃圾。于是,巡查小组建议成都官府在雨水井旁设立警示牌,用图文说明雨水井的作用与禁止丢弃垃圾的规定,还组织志愿者定期清理,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巡查制度的推行,让各地改革质量得到显着提升,也让 “规范施工” 的理念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它还促进了各地的联动与交流 —— 巡查小组在检查过程中,会将一个地区的成功经验记录下来,分享给其他地区;各地官员也主动联系,相互学习借鉴,形成了 “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的良好局面。
洛阳派 10 名工匠前往长安,专门学习水泥制作技术。长安的工匠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从黏土的筛选、石灰的烧制,到水泥的搅拌比例,都一一演示。洛阳工匠学成归来后,不仅改进了本地的水泥质量,还将技术传授给周边州县的工匠,让中原地区的水泥制作水平整体提升。
扬州则派 5 名官员前往成都,学习暴雨防汛经验。成都尹崔成亲自带领他们查看加粗的下水道管道、沉砂井与雨水井,详细讲解防汛方案的制定与执行过程。扬州官员结合本地河道多的特点,将成都的 “沉砂井” 与扬州的 “明渠” 结合,设计出 “明渠 + 沉砂井” 的防汛模式,有效提升了扬州应对暴雨的能力。
成都也不甘落后,派 8 名工匠前往扬州,学习运河明渠改造与芦苇净化技术。扬州工匠带着他们沿运河查看明渠护坡的砌筑方法、芦苇的种植间距,还分享了明渠日常维护的技巧。成都工匠回到后,将扬州的经验融入本地河道改造,在锦江沿岸修建了 3 里长的生态明渠,既提升了排水能力,又改善了锦江水质,成为成都的一道新景观。
在一次由李逸主持的各地刺史会议上,扬州刺史李修仁笑着说:“以前咱们各管各的,遇到问题只能自己摸索,走了不少弯路;现在有了规范,还有巡查小组搭桥,咱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改革推进得比以前快多了!这都是李大人的功劳,让咱们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局面。”
洛阳刺史王敬之也附和道:“是啊!以前洛阳的水泥总出问题,自从派工匠去长安学习后,质量再也没出过差错。现在各地互通有无,不仅改革质量提高了,还节省了不少成本,真是一举多得!”
各地联动改革的成效,最终体现在百姓的生活变化中。从洛阳的宽窄巷到扬州的东关街,再到成都的锦里街,街道变得越来越干净,再也不见污水横流与垃圾遍地;公共厕所整洁卫生,成为城市里的 “文明符号”;雨季来临时,无论是洛阳的 “U” 形沟槽、扬州的明渠,还是成都的加粗管道,都能顺畅排水,再无 “水淹街道” 的狼狈。
往来于各地的商人感受最为明显。常年往返于长安与扬州的绸缎商张老板,每次途经洛阳、成都,都会特意停留几日。“以前到不同的城市,总觉得差别很大 —— 有的地方干净,有的地方脏乱;现在不管到洛阳、扬州,还是成都,街道都一样干净,厕所都一样整洁,连垃圾清运的时间都差不多。” 张老板笑着说,“环境好了,做生意也顺心,以前因为城市脏乱丢的订单,现在再也没有了!”
在成都锦里街卖小吃的李大嫂,最近还接待了一批从扬州来的游客。“他们说在扬州就听说成都改革后环境好,特意来看看。” 李大嫂兴奋地说,“游客多了,我的生意也变好了,这都是各地联动改革的好处啊!”
此时的长安,李逸正看着巡查小组送来的季度报告 —— 报告显示,推行规范与联动机制后,各地改革质量合格率从之前的 70% 提升到 95%,百姓对改革的满意度达到 90% 以上,瘟疫发生率较去年下降了 60%。看着这些数据,李逸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城市改革施工规范》与巡查制度的建立,只是大唐城市治理标准化的开始。未来,他还计划将规范进一步细化,针对不同气候、不同地形的城市制定更精准的实施细则;同时,建立 “改革经验共享平台”,让各地的成功经验能更快、更有效地传播,推动大唐的城市治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窗外,长安的春天已悄然来临,朱雀大街上的柳树抽出新枝,百姓们悠闲地漫步在干净的街道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李逸站在窗前,望着这和谐的景象,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 在规范与联动的推动下,大唐的每一座城市,都将成为干净、整洁、宜居的家园,而大唐的盛世,也将因这一点一滴的民生改善,愈发稳固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