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203章 成都防汛,加粗管道

第203章 成都防汛,加粗管道(2 / 2)

七月初,成都下水道工程正式启动。锦里街成为首个施工路段 —— 工匠们先用石灰在街道两侧画出沟槽线路,然后按 “五丈分段” 的原则,开始挖掘。劳工们挥舞着锄头、铁锹,小心翼翼地刨开黏土,每挖深一尺,便用木制框架支撑两侧,防止沟槽坍塌。长安来的工匠则在一旁指导,时不时用水平仪测量沟槽深度与坡度,确保符合设计要求。

“沟槽深度要挖到六尺,宽度要留到八尺,这样才能容纳四尺内径的管道与两侧的支撑框架。” 一名长安工匠拿着水平仪,对劳工们说道,“坡度一定要控制好,每百丈下降一寸,差一丝一毫都不行,不然雨水排不出去,还是会积水。”

住在锦里街的李大嫂,家里就挨着施工路段。她每天都会站在门口,看着工匠们忙碌,起初还担心施工会影响自家房子,后来看到工匠们不仅用框架支撑沟槽,还特意加固了房屋地基,便放下心来,有时还会煮些茶水,送到工地给工匠们解渴。“以前暴雨天,俺家的粮食都得搬到床上,生怕被水泡坏,要是这下水道能管用,俺们的日子就能安稳多了。” 她一边递茶水,一边对工匠们说道。

管道砌筑的过程格外讲究 —— 四尺内径的管道需要用更厚的青砖,外侧壁厚达到六寸,内侧用水泥反复涂抹,确保光滑平整,减少水流阻力。每砌好一节管道,工匠们都会用圆木测试内径,确保没有偏差;管道连接处用水泥勾缝,再缠绕三层麻布,增强密封性,防止渗漏。沉砂井的施工则更为细致,井底铺设一尺厚的碎石,方便泥沙沉淀,井口用带孔的青石板覆盖,既不影响街道通行,又便于日后掀开清理。

经过两个月的紧张施工,成都主城区的下水道主干道全部完工。主干道从西北的浣花溪开始,沿街道向东南延伸,最终接入锦江,总长六十余里,沿途设置了三十六个沉砂井,街道两侧的排水口也全部改造完毕,覆盖了城内所有积水严重的路段。

九月初,成都迎来了入夏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雨。从清晨开始,大雨倾盆而下,持续了整整两个时辰,街道上的雨水瞬间没过脚踝,眼看就要重现往日 “水淹街道” 的景象。崔成与李逸站在府衙门口,紧盯着街道上的排水情况 —— 雨水顺着街道两侧的排水口,哗哗流入下水道,沉砂井的青石板下,传来清晰的水流声。

雨停后,奇迹发生了 —— 以往需要一两天才能排完的积水,这次不到半个时辰便全部排完,街道上只留下少量泥泞,再无往日的淤积。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看着干净的街道,脸上满是惊喜。李大嫂特意走到自家门口的排水口旁,看着里面还在缓缓流淌的雨水,笑着对邻居说:“今年不用搬粮食了!你看这水排得多快,李大人真是帮我们解决了大麻烦!”

为了进一步提升防汛能力,李逸还建议成都在街道旁修建 “雨水井”—— 每五十步修建一座,井深三尺,与下水道支管连接,井口覆盖带孔的青石板,可收集路面残留的雨水,减少积水;公共厕所的选址则避开低洼处,全部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厕所底部用砖石垫高两尺,防止暴雨时被淹,厕所内的污水通过专用支管接入下水道,避免雨水倒灌污染。

半年后,成都的百姓们真切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变化 —— 以往夏季频繁的 “水淹街道” 现象彻底消失,即便遭遇短时暴雨,街道也能快速恢复干爽;黏土街道经过修整,铺上了青石板,雨天不再泥泞难行;公共厕所干净整洁,再也不用担心被雨水浸泡;瘟疫发生率大幅下降,往年夏季常见的痢疾、霍乱,今年一例也没有出现。

住在宽窄巷的老工匠张师傅,一辈子都在成都生活,看着如今干净整洁、不再积水的街道,忍不住对前来走访的崔成说:“崔大人,李大人,俺活了六十多岁,从没见过成都这么好的路况!以前下雨出门,鞋子裤子全是泥,现在踩着青石板,干干净净的,心里都敞亮!”

崔成将成都的改革成效详细写入奏疏,送往长安。李治看到奏疏后,对李逸的因地制宜之策赞不绝口,下旨将成都的 “加粗管道 + 沉砂井” 方案,推广到同样多雨的荆州、潭州等南方城市,并赏赐李逸黄金百两、绸缎千匹,以表彰他为民生改革做出的贡献。

此时的成都,正值深秋,锦江边的枫叶红似火,街道上的青石板干净整洁,行人往来不绝,再也不见往日雨天的狼狈。李逸站在锦江岸边,望着汇入江中的下水道出口,心中满是成就感。他知道,成都的改革再次证明,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案,只有因地制宜的智慧 —— 无论是长安的砖石管道、洛阳的 “U” 形沟槽、扬州的运河码头,还是成都的加粗管道,核心都是根据城市的特点,解决百姓最迫切的需求。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锦江水面上,波光粼粼。李逸与崔成并肩站在岸边,望着眼前的繁荣景象,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他们知道,大唐的城市改革之路还在继续,未来还会有更多城市,根据自身特点找到合适的治理方案,让每一位大唐百姓,都能在干净、安稳、宜居的环境中,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