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201章 洛阳试点,洛河通渠

第201章 洛阳试点,洛河通渠(2 / 2)

在翠花巷的施工现场,刘远蹲在沟槽旁,看着一名本地工匠涂抹水泥,忍不住上前纠正:“水泥要涂抹均匀,尤其是沟槽的转角处,一定要涂厚些,这里最容易渗水。涂抹后要用抹子将表面刮平,这样才能保证密封性。” 他一边说,一边拿起抹子示范,动作娴熟利落。

那名工匠名叫李二柱,是洛阳本地有名的瓦匠,起初对长安来的 “新技术” 还有些不服气,可看到刘远的示范与讲解,又亲眼看到水泥凝固后的硬度,渐渐心服口服:“刘大人,您这技术真是厉害!俺以前砌墙只用黄泥,哪见过这么好用的水泥,以后俺们盖房子也能用这东西!”

刘远笑着点头:“等工程结束,我把水泥配方交给你们,以后洛阳盖房、修路都能用。”

施工过程中,王敬之也时常到工地巡查,不仅送来粮食与饮水,还组织衙役维持现场秩序,确保施工顺利进行。为了让居民们及时了解工程进度,他还在每条街道的入口处设立了 “工程公示牌”,每天更新施工进度与次日施工区域,方便居民安排出行。

两个月后,洛阳老城的下水道主干道全部完工。主干道总长五十余里,从西城区的丽景门开始,沿街道向东延伸,途经北城区、南城区,最终在洛河岸边的码头处汇入洛河。为了庆祝工程完工,王敬之特意组织了一场 “通水仪式”,邀请刘远、工匠代表与居民代表共同见证。

仪式当天,刘远打开西城区丽景门旁的进水闸,清水顺着明沟流入下水道。居民们围在街道两侧,紧张地注视着沟槽上方的青石板 —— 以往只要下雨,这里就会积水,如今清水流入下水道,青石板旁的缝隙里没有一丝水渗出,街道始终保持干爽。

更令人惊喜的是,通水仪式后的第三日,洛阳便迎来了一场大雨。雨势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以往雨后泥泞不堪的街道,如今却干干净净,雨水顺着街道两侧的排水口流入下水道,再通过主干道汇入洛河,没有出现丝毫倒灌现象。

雨停后,张婆婆提着菜篮走出家门,看着脚下干爽的青石板路,脸上满是惊喜。她走到邻居家门前,笑着说:“你看这街道,以前下雨后,俺家门槛都得垫三块砖头,现在好了,出门再也不用踩泥了!这下水道真是修到俺们心坎里了!”

邻居也笑着附和:“可不是嘛!以前一到雨季,家里就潮得厉害,还总有蚊子,今年有了下水道,家里也干爽多了,再也不用天天点艾草驱蚊了!”

除了下水道,洛阳还参照长安模式,同步推进公共厕所与垃圾集中处理建设。王敬之按照 “每坊一座” 的标准,在老城的二十座坊中各修建了一座公共厕所,厕所采用砖石结构,内部铺设青石板,污水通过支管直接接入下水道;街道旁每隔五十步放置一个木质垃圾木箱,每天清晨,官府派马车将木箱中的垃圾运到洛河边的码头,再用渡船运到下游的荒岛上集中填埋,填埋前还会撒上石灰消毒。

负责清扫翠花巷公共厕所的保洁员,正是之前担心施工影响生活的张婆婆的儿子李铁柱。李铁柱原本是个游手好闲的无业游民,此次官府招募保洁员,他在张婆婆的劝说下报了名,负责翠花巷与相邻的平康坊两座坊的厕所清理与垃圾清运,每月能拿到一贯五百文的工钱。

“以前俺总觉得干这活丢人,现在才知道,这活既体面又能挣钱。” 李铁柱一边清扫厕所,一边感慨道,“看着街道变干净,邻居们都夸俺,俺心里也高兴!”

随着下水道、公共厕所与垃圾处理三项改革同步落地,洛阳老城的环境一天天改善。曾经污水横流的街道变得干净整洁,空气中的腥臭味渐渐消散,洛河河面的漂浮垃圾也少了许多。到了次年夏季,洛阳老城不仅没有发生瘟疫,蚊虫数量也大幅减少,百姓们的生活质量显着提升。

消息传到长安,李治龙颜大悦,特意下旨嘉奖刘远与王敬之:“洛阳城市改革试点成功,为各地城市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朕决定,从明年起,将洛阳的改革经验推广到扬州、成都、广州等大城市,让更多百姓受益!”

李逸得知洛阳的改革成效后,也十分欣慰。他特意给刘远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洛阳改革的成功,关键在于因地制宜、灵活调整方案。未来推广到其他城市,仍需坚持这一原则,根据各地地形、气候与建筑特点,制定适配的改革计划,不可一概而论。”

此时的洛阳老城,洛河畔的柳树抽出了新芽,春风拂过,带来了清新的气息。居民们沿着洛河岸边散步,看着干净的街道与清澈的河水,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张婆婆带着小孙子在巷口玩耍,小孙子手里拿着刚买的糖人,在青石板路上欢快地奔跑,再也不用担心踩到泥坑。

刘远站在洛河岸边,望着汇入洛河的下水道出口,心中满是成就感。他知道,洛阳的改革只是开始,未来,大唐的每一座城市,都将像长安与洛阳一样,变得干净、整洁、宜居,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而这,正是李逸推动城市改革的初心,也是大唐盛世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