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快制作进度,李逸将工匠们分成两大阵营:五十名铁匠负责铸造火药炮的炮管、炮架和石弹;三十名箭匠负责改造箭矢、制作铁制药筒;剩下的工匠则专注于火药的批量调配与封装。
就在工坊内一片忙碌时,苏瑶带着逸品女红坊的二十名绣娘,推着几辆马车来到工坊。马车上装满了用粗麻布缝制的袋子,还有大量浸过桐油的油纸。“逸哥哥,听说你们需要防潮的火药包装,我就带绣娘们过来帮忙了。” 苏瑶走到李逸身边,递给他一块麻布样品,“这麻布是双层的,中间夹了油纸,能防潮、防摩擦,装火药很安全。绣娘们都熟悉针线活,封装速度快,能帮你们节省不少时间。”
李逸接过麻布,摸了摸布料的厚度与密封性,心中满是温暖:“瑶儿,你来得太及时了!火药最怕受潮,有这些防潮袋,运输时就不用担心了。”
绣娘们很快融入了忙碌的节奏中。她们坐在工坊的角落,将调配好的火药按一斤一袋的标准装入麻布防潮袋,再用麻绳仔细封口,袋口还缝上标签,标注 “火药(攻城用)” 或 “火药(箭矢用)”。一名绣娘一边缝袋子,一边对身边的工匠说:“你们造的这些武器,能早点送到河西,就能早点打跑突厥人,让百姓们早点回家。”
在所有人的齐心协力下,武器制作进度远超预期。第十日,第一门火药炮铸造完成;第十二日,第一批火药箭改造完毕;第十四日,二十门火药炮、五百支火药箭,以及配套的两千斤火药、两百枚石弹,全部准备就绪。
试射定在第十五日清晨,地点选在长安城外的演武场。唐太宗亲自率文武百官前来视察,苏定方、程处默的父亲程咬金等老将也一同前来,想要亲眼见证这新式武器的威力。
演武场上,二十门火药炮整齐地排列在东侧,炮口对准西侧百丈外的土墙 —— 这面土墙是按突厥临时城墙的规格建造的,厚三尺,高五丈。五百支火药箭则由五十名弓箭手手持,箭靶设在五十步外,靶心处叠放着三层厚皮甲,模拟突厥骑兵的铠甲。
“陛下,诸位大人,试射开始!” 李逸走到唐太宗面前躬身行礼,随后下令:“第一组,火药炮试射!”
负责操作火药炮的工匠们迅速行动起来:一名工匠将十斤火药倒入炮管,另一名工匠小心翼翼地将石弹推入炮管,第三名工匠则将引火绳插入炮尾的引火孔,点燃引火绳。
“滋滋 —— 轰隆!”
一声巨响震得地面微微颤抖,炮口喷出一团浓烟,三十斤重的石弹如流星般飞向土墙。众人屏息凝视,只见石弹精准地击中土墙中部,瞬间炸开一个巨大的缺口 —— 土墙坍塌了近两丈宽,碎石飞溅,烟尘弥漫,连演武场边缘的树木都被震得叶子簌簌掉落。
“好!好威力!” 程咬金忍不住拍着大腿叫好,“这炮比投石机厉害十倍!突厥那点临时城墙,根本经不起几炮轰!”
唐太宗也站起身,眼中满是激动,对身边的官员说:“有此炮,何愁沙州、瓜州不破!”
接下来是火药箭试射。五十名弓箭手同时点燃引火绳,拉弓搭箭,对准箭靶。“放!” 随着李逸一声令下,五十支火药箭呼啸着飞向靶心。大部分箭矢射中靶心后,立刻发生爆炸,三层厚皮甲被炸开一个个破洞,有的甚至被碎片穿透,钉在后面的木架上。
“太好了!” 苏定方激动地说道,“突厥骑兵的铠甲,最多也就两层皮甲,这火药箭一射一个准!有了这两样武器,程处默在河西就能扭转战局!”
唐太宗走到李逸面前,语气郑重地说道:“李逸,你如期完成任务,还超额制作了武器,功不可没!程处默在河西急盼援军,朕现在任命你为随军参谋,率领百名工匠、五十名弓箭手,携带所有武器驰援河西!你要协助程处默制定作战计划,确保新式武器能发挥最大威力,尽快收复失地!”
“臣遵旨!” 李逸躬身领命,声音坚定,“臣定不辱使命,早日击退突厥,平定河西!”
当日午时,李逸便率领队伍出发。车队从长安西门出城,二十门火药炮用马车装载,炮身裹着厚麻布;火药箭和火药分装在数十辆马车上,由骑兵护送;百名工匠和五十名弓箭手身着戎装,骑马随行。苏瑶站在城门口,看着车队渐渐远去,眼中虽有不舍,却更多的是期许 —— 她知道,李逸此行,不仅是为了河西的百姓,更是为了大唐的边境安稳。
车队一路向西,朝着河西的方向疾驰。李逸坐在马车上,看着窗外掠过的田野与村庄,心中思绪万千。他摸了摸身边的火药炮图纸,仿佛看到了河西战场上,火药炮炸开突厥城墙、火药箭击退骑兵的场景。他深知,这新式武器只是破局的工具,真正能赢得胜利的,是大唐将士的勇气与百姓的期盼。
夕阳西下,车队抵达长安以西的第一个驿站。李逸下令短暂休整,同时派人快马加鞭前往凉州,通知程处默新式武器即将抵达,让他提前做好作战准备。驿站的灯火亮起,映照着车队的身影,也照亮了河西战局的希望 —— 一场由火药引发的军事革新,即将在河西走廊的战场上,绽放出改变战局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