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171章 河西告急,火药破局

第171章 河西告急,火药破局(2 / 2)

太子李治也走到李逸面前,轻声道:“李逸,半月时间紧迫,若需宫中资源,尽管开口,我会全力协调。务必保重,切勿急于求成。”

李逸一一谢过,心中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他没有耽搁,朝会一结束,便带着工部侍郎与皇家科学院的院丞,直奔位于长安城外的皇家科学院工坊 —— 那里有他此前研究火药的试验记录,还有一批初步改良的火药样品。

工坊内,弥漫着淡淡的硫磺味。李逸推开一间上锁的库房,里面堆放着数十个陶罐,罐上贴着 “火药样品” 的标签,旁边还有厚厚的试验记录本。他拿起一本记录本,递给工部侍郎:“大人请看,这是近三年的试验数据。此前我们将火药用于矿山开采,炸开坚硬岩石时效果显着,如今只需将这种威力转移到战场 —— 对付突厥的临时城墙,用火药炸开缺口;对付骑兵,可制作小型爆炸装置,震慑马匹、杀伤骑兵。”

工部侍郎接过记录本,翻开一看,上面详细记录着每次试验的火药配方、用量、爆炸效果,甚至还有不同容器封装的对比数据,不禁惊叹道:“李大人竟已研究至此!有这些数据为基础,半月之内制成武器,并非不可能。”

说话间,三名军中工匠也赶到了工坊。为首的工匠名叫赵虎,曾参与过多次攻城战,看着库房里的火药样品,疑惑地问道:“李大人,这火药若用于攻城,如何确保能准确炸到城墙?若被突厥人察觉,提前破坏,岂不是白费功夫?”

李逸早有准备,他从书架上取下一张图纸,铺在桌上:“赵师傅放心,我已设计了两种武器形制。第一种是‘轰城弹’,将火药封装在生铁铸造的球形外壳中,外壳上预留引火孔,用麻绳系在投石机上,投射到城墙后,引火绳燃烧引爆火药,足以炸开两丈宽的缺口。第二种是‘震马雷’,将火药封装在陶罐中,罐口插着短引火绳,作战时由士兵投掷到突厥骑兵阵中,爆炸产生的巨响与碎片,可惊散马匹、杀伤骑兵,为我军冲锋创造机会。”

赵虎凑到图纸前,仔细看着 “轰城弹” 与 “震马雷” 的结构,眼中渐渐露出认可:“这设计可行!投石机我们军中现成的有,只需按图纸铸造生铁外壳;陶罐更是易得,关键是引火绳的燃烧时间要精准 —— 太短会在投射途中爆炸,太长会给突厥人反应时间。”

“赵师傅说得正是关键。” 李逸点头道,“我们今日便分三组行动:第一组由工部工匠负责,按图纸铸造‘轰城弹’的生铁外壳,调整厚度与重量,确保能适配军中投石机;第二组由皇家科学院的人负责,优化火药配方,重点提升稳定性与爆炸力,同时制作标准化的引火绳,测试不同长度的燃烧时间;第三组由赵师傅等人负责,模拟战场环境,测试‘震马雷’的投掷距离、爆炸范围,确保在骑兵冲锋时能发挥作用。”

分工明确后,工坊瞬间忙碌起来。工匠们搬来熔炉,开始铸造生铁外壳;科学院的人则称量硝石、硫磺、木炭,按不同比例混合,进行小规模爆炸试验;赵虎等人则在工坊外的空地上,用泥土堆出模拟的骑兵阵型,测试陶罐的投掷角度。

李逸穿梭在各组之间,不时停下来指导:“生铁外壳的厚度控制在三分,太厚会影响爆炸威力,太薄容易在投射时碎裂。”“硝石比例再增加一成,上次试验中,硝石占比六成时,爆炸力最强,且稳定性尚可。”“引火绳用棉线浸泡硫磺水,燃烧速度更均匀,每寸燃烧时间约为十息,按投射距离计算,两丈长的引火绳,足够投石机将‘轰城弹’送到城墙下。”

夕阳西下时,第一枚 “轰城弹” 外壳铸造完成,第一份优化配方的火药也配制成功。众人迫不及待地在工坊外的空地上进行试验:将火药装入生铁外壳,插入引火绳,用小型投石机投射到五十步外的土坡上。

“点火!” 李逸一声令下,工匠点燃引火绳,投石机将 “轰城弹” 抛向空中。随着 “轰隆” 一声巨响,土坡上炸开一个三尺深的大坑,碎石飞溅,烟尘弥漫。

赵虎跑到坑边,俯身查看,激动地喊道:“成了!这威力,足以炸开突厥的临时城墙!”

工坊内一片欢呼,所有人脸上都露出了笑容。李逸却没有放松,他看着坑边散落的生铁碎片,眉头微蹙:“外壳还是有些脆,下次铸造时加入少量锡,增加韧性。另外,引火绳的燃烧时间比预期快了两息,需再调整硫磺水的浓度。”

接下来的十日,工坊内灯火通明,工匠们日夜赶工。李逸几乎吃住都在工坊,双眼布满血丝,却依旧精神矍铄。期间,唐太宗曾两次派内侍前来打探进度,当得知 “轰城弹” 与 “震马雷” 已完成初步测试,威力符合预期时,龙颜大悦,当即下令调拨十万斤硝石、五万斤硫磺,确保原料充足。

第十三日,第一批实战用的火药武器终于制作完成:两百枚 “轰城弹”,五百枚 “震马雷”,整齐地堆放在工坊内。李逸让人将武器装上马车,亲自送往太极殿,请唐太宗查验。

太极殿外的空地上,唐太宗率领文武百官等候。赵虎指挥士兵,用投石机投射了一枚 “轰城弹”,目标是五十步外的土墙。“轰隆” 一声巨响,土墙被炸开一个两丈宽的缺口,烟尘散去后,缺口处的泥土与碎石堆积如山。紧接着,士兵又投掷了一枚 “震马雷”,爆炸产生的巨响让周围的马匹受惊嘶鸣,碎片飞溅范围达三丈,足以覆盖小规模骑兵阵型。

“好!好!好!” 唐太宗连说三个 “好”,走上前,看着 “轰城弹” 的残骸,眼中满是激动,“有此武器,何愁突厥不破!李逸,你立下大功了!”

李逸躬身道:“陛下谬赞,此乃工部、皇家科学院与军中工匠共同努力的结果。如今武器已成,当尽快送往河西,交由程将军指挥,趁突厥尚未察觉,一举收复失地。”

唐太宗当即下令:“苏定方!你亲自率领五百精锐,护送火药武器前往河西,协助程处默制定作战计划。务必尽快收复瓜州、沙州,安抚百姓,恢复商路!”

“臣遵旨!” 苏定方抱拳领命,转身便去筹备。

看着苏定方带着武器车队疾驰而去,李逸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下。他知道,这只是破局的第一步,河西的战事能否顺利,还要看前线将士的配合,但至少,他们已经有了击败突厥的关键武器。

太极殿内,唐太宗看着李逸疲惫却坚定的脸庞,感慨道:“李逸,你总能在危难之际想出良策。改良农具解粮荒,革新商路促民生,如今又制火药破战事,你为大唐做的,朕都看在眼里。待河西收复,朕必对你重赏!”

李逸躬身回道:“陛下,臣所求并非赏赐,只求大唐百姓安居乐业,边境安稳无虞。如今河西告急暂解,臣还需继续优化火药武器,为日后边防做准备。”

唐太宗点点头,眼中满是赞许。殿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照亮了李逸的身影,也照亮了太极殿内的希望 —— 河西的危机,终于因这小小的火药,迎来了破局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