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冬日,寒风凛冽,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给这座古老的都城披上了一层银装。皇家科学院的书房内,李逸身着狐裘,正埋首于书案前,桌上堆满了经史子集,烛光摇曳,映照着他专注的面庞。
科举的日子日益临近,李逸深知,这不仅是一场个人的考试,更是向天下证明自己、证明科技与务实理念价值的机会。他摒弃了传统的死记硬背,运用 “现代答题逻辑”,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复习。
创新备考:分类提炼,文风求变
李逸将《四书五经》逐字逐句研读,而后按照 “民生、军事、商业” 三大类别进行梳理。每一类中,他仔细提炼出经典中的 “核心观点”,并结合唐朝当下的实际案例,加以分析阐释。
在 “民生” 类别里,他从《孟子》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出发,联想到自己主导的农具革新。“曲辕犁 3.0 的自动除草装置,大大提高了耕地效率,使农民得以轻松劳作,粮食产量大幅提升,正是对民生重视的实践。” 李逸在笔记中写道,详细记录着曲辕犁在长安周边试点县的推广数据,以及农户们丰收后的喜悦场景。
对于 “军事”,他翻阅《孙子兵法》,结合唐朝边疆局势,思考如何提升军事力量。“火药的改良,若能应用于军事,制成火炮,定能增强我军的战斗力。” 他回忆起在科学院工坊中,与工匠们反复试验火药配方的日子,那些爆炸的瞬间,虽惊险却也充满希望。
而在 “商业” 方面,李逸以逸品轩为例。“逸品轩自开业以来,半年时间缴税高达三千贯,可见商业对国家财政的重要性。鼓励商业发展,合理征税,是富国的重要途径。” 他整理着逸品轩的账目,分析着商品的销售数据,试图从中找出更多促进商业繁荣的思路。
除了内容的梳理,李逸还在答题风格上下足了功夫。唐朝科举,文风崇尚古雅,讲究辞藻华丽、引经据典。但李逸认为,过于追求形式,往往会忽略实际内容。他决定采用 “半文半白” 的风格 —— 既遵循科举规范,又能清晰明了地表达务实观点。
他找来历年科举的优秀答卷,仔细研究其行文结构、用词造句,同时参考现代议论文的写作手法,练习如何条理清晰地阐述论点、论证观点。每日清晨,他对着铜镜,大声朗读自己写的文章,调整语气、节奏,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科举考场:胸有成竹,直抒己见
终于,科举考试的日子来临。长安的贡院外人头攒动,考生们身着长袍,手持考篮,神情紧张而又期待。李逸深吸一口气,稳步走进考场。
考场内,一排排号舍整齐排列,狭小而简陋。李逸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后,迅速调整状态,等待考题的发放。
“咚!” 一声沉闷的钟声响起,考官们开始分发试卷。李逸展开试卷,目光扫过题目 ——“论富国强兵之道”,心中不禁一喜。这个题目,恰好与他复习的重点高度契合。
他略作思考,便提笔蘸墨,在试卷上奋笔疾书。“欲求富国强兵,当以科技兴农为基,商业增税为翼,火药强军为刃……” 开篇立论,简洁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