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需要。” 李逸立刻说道,“我已让逸品学院的农科毕业生准备了‘芒果栽种手册’,明日便派 5 名毕业生去江南,每县留 1 人,驻点指导农户 —— 告诉太子殿下,让地方官配合毕业生,提供农具与灌溉水源,确保成活率能达到八成以上。”
小禄子应下,转身离去。李逸拿起桌上的芒果,剥开皮,咬了一口,香甜的果肉在口中散开 —— 这是他去年从天竺带回的种子,在江南试种成功后,今年首次大规模推广,如今已成为农户的 “新收入来源”。他想起上月去江南考察时,农户王老汉握着他的手说:“李侍郎,这芒果要是能卖出去,我家今年就能给娃娶媳妇了!” 那笑容,比任何高官厚禄都让他觉得踏实。
次日午后,唐太宗果然召集群臣在太极殿偏厅议事,议题正是 “技艺科科举名额是否需要压缩”。李泰一进门,便示意崔氏族长先发难。
崔氏族长出列,躬身道:“陛下,技艺科开设三年来,录取的多是农户、工匠子弟,这些人虽会种地、打铁,却不懂经义、不通治国,占着科举名额,实在浪费。如今朝堂需的是能辅佐陛下的‘治国之才’,而非‘匠人’,臣恳请陛下将技艺科录取比例从三成降至一成。”
魏王党官员纷纷附和:“崔侍郎所言极是!技艺科毕业生多在地方做小官,从未有人能进入中枢,可见其‘无用’!”“若继续扩张技艺科,恐会让寒门子弟轻视经义,不利于文化传承!”
唐太宗坐在龙椅上,脸色苍白,咳嗽了两声,目光转向李治:“李治,你怎么看?”
李治上前一步,手中捧着厚厚的政绩报告,语气沉稳:“父皇,儿臣以为,技艺科并非‘无用’,而是‘大用’于民生。儿臣这里有江南技艺科毕业生的实绩报告,农科毕业生陈默在苏州推广新棉种,让 500 亩棉田亩产增两成,200 户农户年均增收 15 贯;工科毕业生赵木匠在扬州改良织布机,让织工效率提三成,月均增收 8 贯;医科毕业生王杏在湖州设医疗点,诊治病患 1200 人,疫病发生率下降 6 成……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成效,比‘空谈经义’更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他将报告呈给唐太宗,又补充道:“儿臣还带来了农户增收的具体数据与签字确认书,若各位大臣质疑,儿臣可传苏州、扬州的农户代表来长安作证。”
唐太宗接过报告,手指划过 “农户年均增收 15 贯”“疫病发生率下降 6 成” 等字样,眼中闪过一丝亮色。他抬起头,看向李泰与世家官员:“这些数据详实,还有农户签字,绝非虚言。技艺科能让百姓增收、减少疫病,这便是‘治国之才’该做的事 —— 为何要压缩名额?”
崔氏族长还想辩解:“陛下,可这些‘匠人’终究不懂经义……”
“经义的用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治国平天下’的根基,是百姓能吃饱、穿暖、少生病。” 李逸突然开口,他本不想参与争论,却见世家官员仍在固执己见,忍不住说道,“陛下,臣补充一句:泉州港的市舶司近日招募了 10 名技艺科航海科毕业生,他们仅用半月,便绘制出了‘泉州至大食的新航线’,比旧航线缩短了 5 日航程,预计每月能为海上贸易节省 200 贯运费。这便是技艺科的‘治国之用’—— 不是所有治国之才,都要懂经义,懂航海、懂种植、懂医术,同样能为大唐效力。”
唐太宗点点头,语气虽虚弱却带着决断:“李逸说得对。技艺科不仅不压缩名额,还要从三成增至四成 —— 江南、蜀地的技艺科考场,可再增设‘航海科’‘制糖科’,录取更多实用人才。此事,就这么定了。”
李泰与世家官员脸色煞白,却不敢再反驳 —— 唐太宗虽虚弱,却仍有最终决定权,且李逸与李治拿出的实绩数据,让他们无从辩驳。
议事结束后,唐太宗在内侍的搀扶下,单独留下了李治。偏厅内,唐太宗看着儿子,眼中满是欣慰:“治儿,今日你用实绩说话,而非与泰儿争吵,这很好。记住,治国不靠谣言,不靠拉拢,靠的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 李逸是个好帮手,你要好好待他,将来他定能助你推行改革。”
李治躬身行礼:“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此时的户部衙门,李逸正看着逸品学院送来的 “航海科首批学员名单”,上面有 20 名学员,其中 10 名来自泉州港的船工家庭,对航海本就熟悉。他拿起笔,在名单旁批注:“需安排市舶司的老船长担任客座讲师,每月带学员出海实习一次,理论与实践结合。”
门帘轻响,小禄子又来了,这次带来了李治的亲笔信:“李侍郎,今日多谢你补充的实绩数据,父皇已同意扩大技艺科名额。江南芒果种植的农科毕业生,我已让人派去,地方官也承诺配合。日后民生改革,还需你多协助。”
李逸放下笔,提笔回信:“殿下无需言谢,为民办事,是臣的本分。下月泉州港的市舶司分司将迎来首批‘快速查验通道’商户,若殿下有空,可去视察,让商户们知道‘朝廷支持诚信贸易’,也能提升殿下在商人中的声望。”
写完信,李逸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夕阳。寒风依旧在吹,朝堂的暗流也未平息,但他的书房内却很平静 —— 桌上的市舶司细则、航海科学员名单、江南芒果种植报告,每一份都关乎民生,无关党争。他知道,自己与李治的合作,没有高官厚禄的承诺,没有结党营私的算计,只有 “务实利民” 的共同目标。
这份平静下的合作,就像江南刚栽下的芒果苗,看似柔弱,却在悄悄扎根;又像航海科学员手中的航线图,虽只是一张纸,却能指引大唐的民生改革,驶向更广阔的未来。而这根基,终将在李治登基后,支撑起一场更深入的民生改革,也让李逸在新的朝堂格局中,成为不可或 - 缺的 “务实之臣”。
深秋的风卷过户部衙门的窗棂,吹动了桌上的报表,却吹不散那份藏在纸间的 “民生初心”。李逸拿起笔,继续批改市舶司的细则,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与远处长安的暮鼓声交织在一起,像是在为大唐的未来,写下最踏实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