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143章 李治问策,务实理念引共鸣

第143章 李治问策,务实理念引共鸣(2 / 2)

李治将 “地方试点、以实效破阻力” 几个字重重圈出,眼中闪过认同的光芒:“此法甚妙!既不与世家正面冲突,又能稳步推进改革,我记下了。李侍郎请讲第二点。”

“其二,要重视民生减负,核查苛捐杂税。” 李逸语气加重了几分,“如今朝廷虽推行了‘按资产征税’,减轻了平民负担,但部分地方官员为了政绩,仍私自增设苛捐杂税 —— 比如江南部分州县,向农户征收‘灌溉费’‘过桥费’,向商户征收‘摊位费’‘交易费’,这些额外税负让百姓苦不堪言。臣以为,殿下若登基,可组建‘民生核查小组’,从户部、御史台抽调清廉官员,前往各地核查赋税,废除不合理的苛捐杂税,将征税标准公开公示,让百姓监督。同时,可将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与‘民生减负成效’挂钩,若某地苛捐杂税泛滥,便严惩相关官员,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乱收费现象。”

“民生核查小组、政绩挂钩减负成效。” 李治快速记录,又追问,“若遇到地方官员与世家勾结,隐瞒苛捐杂税该如何?比如江南崔氏,在当地势力庞大,地方官员恐不敢得罪。”

“可从寒门官员中选拔核查人员。” 李逸答道,“寒门官员多来自平民,更了解百姓疾苦,也不易被世家拉拢;同时,可允许百姓匿名举报 —— 在各地设立‘民生举报箱’,百姓若发现苛捐杂税,可写下举报信投入箱中,核查小组定期开箱处理。此前臣在江南核查盐铁时,便用此法揪出了三名与世家勾结的贪官,效果显着。”

李治连连点头,将 “寒门核查员、匿名举报箱” 补充在笔记旁,眼中的认可愈发浓厚。

“其三,需持续推动贸易发展,陆海并举。” 李逸继续说道,“如今海上贸易刚见成效,广州、泉州港的贸易额每月达五千贯,不仅充实了国库,还带动了江南手工业、农业的发展 —— 丝绸、瓷器订单激增,让织工、瓷工有了生计;海外棉花种子的引入,让江南棉田产量提升;异域水果的进口,也丰富了百姓餐桌。但我们不能止步于此,还需巩固西域商路,在西域商路的民生服务点增设‘贸易咨询站’,帮助西域商人与大唐商户对接;同时,可推动‘陆海贸易联动’—— 将海上进口的香料、玻璃制品,通过西域商路销往中亚;将西域的良马、皮毛,通过海上贸易销往真腊、天竺,形成‘双向贸易’,进一步扩大大唐的贸易影响力。”

“陆海联动、双向贸易。” 李治在笔记上画了一个简单的贸易路线图,笑着说,“李侍郎的思路,总是能将‘民生’与‘发展’结合起来 —— 贸易发展了,国库充实了,才能有更多资金投入水利、救灾、教育;百姓有了生计,才能安居乐业,大唐才能长治久安。这‘务实利民’四字,我今日才算真正理解。”

李逸拱手道:“殿下能理解,便是大唐百姓之福。臣所说的三点,看似独立,实则相辅相成 —— 科举改革为民生提供‘人才支撑’,减负为民生提供‘生存保障’,贸易发展为民生提供‘发展动力’,三者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百姓安居乐业、大唐长治久安’。”

李治放下纸笔,站起身,对着李逸深深躬身:“李侍郎的教诲,我铭记于心。若他日我登基,定以‘务实利民’为治国准则,推行科举改革、民生减负、贸易联动,还望李侍郎能继续辅佐我,将这些理念落到实处,让大唐的百姓都能过上安稳日子。”

李逸连忙起身回礼,语气坚定:“殿下若真能以民生为重,坚守‘务实利民’的初心,臣定当全力协助,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此时,晨光已透过窗棂洒进书房,照亮了案上的民生报表与李治的笔记,也照亮了两人眼中的坚定与共鸣。这场没有高官厚禄承诺的交谈,却比任何拉拢都更有力量 —— 因为他们在 “务实利民” 的理念上达成了共识,在 “为百姓办事” 的初心上找到了契合点。

李治离开时,依旧是悄然离去,没有惊动任何人。他走在清晨的小巷中,手中紧攥着记录着治国理念的纸条,心中满是振奋 —— 此前他因 “仁厚” 被诟病 “无能”,如今有了李逸的 “务实” 理念支撑,有了民生改革的实绩依托,他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治国方向。

而李逸站在书房窗前,看着李治远去的背影,心中也满是感慨。他知道,此次交谈并非简单的 “问策”,而是为后续的合作埋下了重要伏笔 —— 在朝堂党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与太子在 “务实利民” 理念上的共鸣,或许能成为守护改革成果、保障民生安康的重要力量。

此时的长安,薄雾渐渐散去,街道上的百姓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 —— 商贩们推着小车叫卖,农户们挑着蔬菜前往市集,工匠们扛着工具走向工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李逸看着这烟火气十足的画面,心中更加坚定:无论朝堂如何变化,无论遇到多少阻力,他都要与李治一道,坚守 “务实利民” 的初心,让改革继续推进,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让大唐的盛世,在民生安康的基础上,延续更长久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