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139章 奏请设司,规范贸易保民生

第139章 奏请设司,规范贸易保民生(2 / 2)

奏疏撰写完毕后,李逸亲自快马送往长安。三日后,奏疏送达唐太宗手中。唐太宗在御书房仔细阅读,不时点头 —— 此前陆上贸易因有盐铁监管司、西域商路协调府等机构规范,秩序井然,而海上贸易因缺乏监管,问题渐显,李逸的提议恰好切中要害。

“李逸做事,总是能想到长远。” 唐太宗笑着对身边的魏徵说,“海上贸易日益繁荣,若不加以规范,不仅商人受损,百姓也会因商品涨价、假货横行受苦。设立市舶司分司,统一税收、保护商人、打击走私,既利于贸易发展,也能保障民生,实属良策。”

魏徵躬身说道:“陛下英明。李逸此举,既延续了他‘民生为本’的改革思路,也为大唐海上贸易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臣建议,尽快批准奏疏,并授权李逸选拔官员、制定细则,确保市舶司分司早日运作。”

次日早朝,唐太宗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宣读了李逸的奏疏,随后说道:“海上贸易关乎大唐民生与繁荣,李逸所奏甚合朕意!朕准你在广州、泉州设立市舶司分司,由你全权负责选拔官员、制定《海上贸易管理条例》,所需人力、物资,朝廷优先调配。”

旨意传到泉州时,李逸正在与苏瑶商议人才选拔事宜。“技艺学院的商科毕业生熟悉贸易规则与记账方法,工科毕业生懂航海与器械维护,医科毕业生可负责船员健康检查,这些人才正好能满足市舶司分司的需求。” 李逸指着学院的毕业生名单,对苏瑶说。

苏瑶点头赞同:“我已让人联系学院,筛选出五十名优秀毕业生,其中商科二十人、工科十五人、医科五人、农科十人(负责检验异域作物种子)。他们都有实践经验,比如商科的陈默曾参与西域商路的贸易核算,工科的赵木匠熟悉船舶构造,派他们去市舶司分司,定能胜任。”

随后,李逸亲自前往长安,与这些毕业生面谈,确定了市舶司分司的官员架构:设 “市舶使” 一人(由李逸推荐的户部官员担任),下辖 “税收科”“权益保护科”“监管科” 三科,每科由两名技艺学院毕业生担任副科长,负责具体事务。

同时,李逸还制定了详细的《海上贸易管理条例》,除了奏疏中提到的三项举措,还增加了 “船员权益保障” 条款 —— 要求商船必须为船员配备足够的淡水、食物与药品,不得克扣薪资;“商品质量标准” 条款 —— 明确大唐出口的丝绸、瓷器需符合质量要求,禁止以次充好,维护大唐商品的海外声誉。

两个月后,广州、泉州的市舶司分司正式挂牌运作。在泉州的市舶司分司门口,张贴着《海上贸易税则》与《违禁商品清单》,百姓与商人纷纷围读,脸上满是欣慰。商户张顺拿着贸易合同,来到权益保护科,对官员说:“之前我在波斯被欺诈,只能自认倒霉,如今有了你们,我们商人终于有靠山了!”

在港口的查验点,工科毕业生陈舟正带着船员使用 “货物检测仪” 检查一艘商船。“这艘船申报的是‘香料五十斤’,但检测仪显示重量不符,打开货舱一看,果然藏了十把未报备的弯刀。” 陈舟将弯刀没收,对商船船长说,“按条例,需处以三倍罚款,若再犯,将吊销你的贸易资格。”

船长连忙认错:“再也不敢了!以后一定遵守规则,绝不走私。”

市舶司分司运作一个月后,泉州港的贸易秩序明显改善:税收混乱的问题得到解决,商人的成本降低了一成;外商欺诈的案例减少了九成,大唐商人的信心大幅提升;走私活动几乎绝迹,市场上的商品质量也有了保障。百姓们发现,原本价格高昂的香料,如今价格下降了两成,能轻松买到;异域水果的种类也多了起来,椰枣、无花果成了街头巷尾常见的零食。

这日,李逸与苏瑶站在泉州港的了望台上,看着往来的商船有序停靠、接受检查,商人与官员友好交流,百姓们在市集上挑选商品,脸上满是笑容。“逸哥哥,你看,市舶司分司设立后,港口变得井然有序,商人安心,百姓受益,这就是你想要的‘规范贸易保民生’吧。” 苏瑶轻声说道。

李逸点点头,目光望向远方的海面,心中满是憧憬:“这只是开始。未来,我们还要在扬州、明州等港口设立市舶司分司,将规范贸易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大唐沿海;还要与大食、天竺等国的港口建立合作,制定统一的海上贸易规则,让大唐的海上丝路真正实现‘繁荣与规范并存’,为百姓带来更多福祉。”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市舶司分司的牌匾上,“规范贸易,保障民生” 八个字在余晖中熠熠生辉。远处的海面上,“逸品号” 的新船队正准备启航,他们将带着大唐的商品与规范的贸易规则,驶向更广阔的海洋,为大唐的繁荣与民生的幸福,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