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132章 学科规划,经世致用育人才

第132章 学科规划,经世致用育人才(2 / 2)

学员们围在织布机旁,有的测量齿轮尺寸,有的绘制改良图纸,有的尝试制作新齿轮。来自蜀地的学员赵木匠此前一直苦恼如何提高织布机效率,如今在王师傅的指导下,很快便画出了改良图纸,还提出在织布机上加装 “断线预警装置”—— 一旦经线断裂,装置便会发出声响,提醒工匠及时处理,避免浪费布料。

“这个想法好!” 王师傅赞许地拍了拍赵木匠的肩膀,“做器械改良,不仅要懂原理,还要多琢磨工匠的实际需求,这样改良出的器械才有用。”

工科还专门设立了 “实践工坊”,学员们可在这里将课堂上的改良想法付诸实践。短短半个月,学员们便改良出了 “省力水车”—— 通过增加叶片数量、优化轮轴角度,让水车在水流较缓的河流中也能转动,解决了偏远地区灌溉难的问题;还制作出了 “便携工具箱”,将常用的锤子、锯子、凿子分类收纳,方便工匠携带外出作业。

医科的教学则围绕 “实用防疫与诊治” 展开。李逸邀请了太医院的退休御医孙大夫、民间草药医师林婆婆共同授课。孙大夫擅长常见病诊治,林婆婆则精通草药识别与炮制,两人互补,让医科课程既有理论又有实操。

这日上午,孙大夫在课堂上讲解风寒的诊治:“风寒初起时,患者会头痛、鼻塞、怕冷,此时可用生姜、葱白、红糖煮水喝,盖被发汗,一般两日便能痊愈;若症状加重,出现咳嗽、发烧,需加入紫苏、杏仁,煮水后配合针灸合谷、风池二穴,缓解症状。”

他一边说,一边让学员们相互练习针灸 —— 用特制的木质模型练习进针角度与力度,确保学员掌握基本针灸技巧。“针灸时需注意深度,合谷穴进针三分,风池穴进针二分,太深易伤神经,太浅则无效。” 孙大夫耐心指导,纠正学员们的姿势。

下午,林婆婆则带着学员们前往长安城外的山林,实地识别草药。“这是蒲公英,全草可入药,能清热解毒,治疗咽喉肿痛;这是金银花,花朵晒干后泡茶,可预防风热感冒;这是甘草,能调和药性,很多药方中都需要它。” 林婆婆指着路边的草药,逐一讲解名称、功效与采摘时间,“采摘蒲公英需在花开前,此时药效最佳;金银花要在花朵刚开放时采摘,晒干后颜色金黄,药效好。”

学员们手持药篓,跟着林婆婆采摘草药,还记录下每种草药的生长环境与形态特征。来自江南的学员周姑娘此前因不懂草药,家人得了小病只能花钱请大夫,如今学会识别草药,她激动地说:“以后回乡,我就能帮乡亲们采草药治病,让大家少花冤枉钱!”

为确保教学质量,李逸还亲自牵头师资选拔,制定了严格的选拔标准:商科讲师需有十年以上商业经验,能解决实际经营问题;农科讲师需熟悉至少两种作物的种植技术,有增产案例;工科讲师需有器械改良或制作经验,有实际成果;医科讲师需能独立诊治常见病症,或精通草药识别与炮制。

李逸还广发 “英雄帖”,通过驿站传遍大唐各地,邀请民间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加入学院。消息传出后,应者云集:江南有 “织锦活化石” 之称的柳大娘,主动前来教授高级纺织技术;西域擅长制作天然农药的维吾尔族老农阿地力,带着自家的农药配方来到学院;长安城外擅长治疗跌打损伤的老郎中张铁匠,也放弃了自家的铁匠铺,加入医科讲师团队。

为检验师资水平,李逸还组织了 “试讲考核”—— 商科讲师需现场解决学员提出的商业难题,农科讲师需在试验田演示种植技巧,工科讲师需展示自己的改良成果,医科讲师需现场诊治模拟病患。考核通过者,才能正式成为学院讲师,享受朝廷发放的俸禄与补贴。

这日,李逸与苏瑶来到学院,查看各学科的教学情况。商科教室内,学员们正在进行 “模拟国际贸易谈判”,扮演大唐商人的学员与扮演回纥商人的学员,围绕丝绸与战马的交换价格展开谈判,条理清晰,用词专业;农科试验田内,学员们正在给棉花浇水、施肥,陈老农在一旁指导,不时点头称赞;工科工坊内,学员们正在组装改良后的织布机,王师傅在一旁查看,脸上满是欣慰;医科教室内,学员们正在练习草药炮制,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

苏瑶看着眼前的景象,眼中满是欣慰:“逸哥哥,你看学员们多认真,讲师们也倾囊相授,这才是真正的‘经世致用’啊!等这些学员毕业,定能为大唐的民生与发展添砖加瓦。”

李逸点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长安城,心中满是憧憬:“这些学员,有的来自商户家庭,有的来自农家,有的是工匠子弟,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而来,将来也会带着学到的技艺回到家乡,把先进的商业理念、种植技术、器械改良方法、医疗知识传播到大唐的每一个角落。这才是改革的根基 —— 培养一批又一批实用型人才,让民生改善、技术进步成为常态,大唐才能真正实现长远繁荣。”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逸品学院的教学楼上,将 “商科”“农科”“工科”“医科” 的木牌映照得格外醒目。学员们陆续走出教室,有的讨论着今日学到的知识,有的规划着未来的发展,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未来的期待。李逸与苏瑶并肩站在学院门口,看着学员们的身影,心中满是坚定 —— 他们知道,这所学院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才的摇篮,未来,这里将走出无数为大唐民生、科技、贸易发展贡献力量的实用型人才,为大唐的盛世华章,书写出更加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