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纵容私盐泛滥,与盐枭勾结,将官盐私自卖给盐枭,再由盐枭高价转卖,不仅损害国库,还让无数百姓深受其害!去年青州因私盐引发的盐商争斗,死伤了十几人,此事的根源,不就是你为了私利,故意放宽私盐管控吗?”
唐太宗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把重锤,砸在张承宗的心上。他张着嘴,想辩解,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只能趴在地上,浑身颤抖。
“你贪赃枉法,鱼肉百姓,损害国本,罪无可赦!” 唐太宗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即日起,罢免你盐铁转运使一职,打入天牢!命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司会审,彻查你的家产,追缴所有贪污款项,凡与你勾结的盐商、官员,一律严惩不贷!”
“陛下!陛下!” 张承宗还想再求饶,却被上前的侍卫架了起来。他挣扎着,哭喊着,可侍卫们毫不留情,很快就将他拖出了殿外,只留下一串渐行渐远的哭喊声。
殿内一片死寂,所有官员都低着头,不敢与唐太宗对视。唐太宗的目光缓缓扫过殿内,最后落在了站在文官队列前端、脸色惨白如纸的张柬之身上。
张柬之是御史大夫,掌管监察百官之职,此刻却像是被抽走了所有力气,双手紧紧攥着朝笏,指节都泛了白。他知道,张承宗倒了,下一个就该是他了 —— 他不仅纵容女婿贪腐,还曾在李逸查案时,故意拖延时间,为张承宗掩盖罪行,甚至暗中指使下属诬陷李逸 “结党营私”。
“张柬之。” 唐太宗开口,声音里带着几分失望,“你身为御史大夫,本该是朝廷的‘耳目’,监察百官、弹劾奸邪,可你呢?你纵容女婿贪腐,为他掩盖罪行,甚至诬陷忠良,这难道就是你身为御史大夫的职责?”
张柬之 “噗通” 一声跪了下去,羞愧得无地自容:“臣…… 臣罪该万死!臣一时糊涂,念及翁婿之情,才犯下这等失职之罪,求陛下责罚!”
唐太宗看着他,沉默了片刻。张柬之跟随自己多年,当年玄武门之变时也曾立下过功劳,若是严惩,难免会让老臣们心寒。他叹了口气:“朕念你往日有功,今日便从轻发落。免去你御史大夫之职,降为御史中丞。你要记住,朝堂之上,公私分明,若再敢因私废公,朕绝不轻饶!”
“谢陛下开恩!臣定当谨记陛下教诲,日后不敢再有半分懈怠!” 张柬之连忙叩首谢恩,起身时,后背已被冷汗浸透,连走路都有些不稳。
保守派官员们见张承宗被罢官下狱、张柬之被降职,一个个都噤若寒蝉。之前他们还屡屡在朝堂上反对盐铁改革,甚至暗中给李逸使绊子,此刻却连大气都不敢喘 —— 张承宗和张柬之是他们的 “靠山”,如今靠山倒了,他们哪里还敢再反对?户部尚书王大人悄悄把想说的话咽了回去,礼部侍郎也低下了头,往日里反对改革的声音,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唐太宗看着满朝文武的模样,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缓和。他站起身,走到殿中,目光扫过众人,郑重宣布:“李逸提出的盐铁改革,切中时弊,利国利民。改革推行官营盐铁,统一盐价,严查私盐,既能充盈国库,又能让百姓买得起盐,此乃双赢之策。即日起,先在长安试点推行,命李逸全权负责试点事务,待成效显着后,再向全国推广!”
“臣等遵旨!” 满朝文武齐声叩首,声音洪亮,再没有半分迟疑。
唐太宗满意地点点头,目光落在李逸身上,语气带着赞许:“李逸,你尽职尽责,查贪腐、提良策,为朝廷除去了张承宗这一蛀虫,又提出如此好的改革之策,功不可没。赏黄金百两,绸缎五十匹,加官一级,任户部侍郎,协助推进盐铁改革!”
李逸连忙出列,躬身谢恩:“陛下谬赞!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不敢居功。改革能顺利推行,离不开陛下的信任与支持,更离不开苏瑶姑娘的协助。苏瑶姑娘心思缜密,在查案过程中,不仅帮臣整理了张承宗的账目漏洞,还暗中联系江南盐商,获取了关键证据,若没有她,臣也难以如此顺利地查清真相。”
唐太宗闻言,笑着点头:“苏瑶虽为女子,却有胆识、有智慧,确实有功。传朕旨意,赏苏瑶锦缎二十匹,白银五十两,以表嘉奖!”
“谢陛下恩典!” 内侍再次宣旨,虽然苏瑶不在殿中,但这份赏赐,却让殿内不少官员暗自点头 —— 他们之前还觉得李逸年轻,如今见他不仅有能力,还懂得谦逊,不独占功劳,对他的印象也改观了不少。
晨光透过太极殿的窗棂,洒在殿内的金砖上,泛起温暖的光泽。唐太宗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松了口气 —— 盐铁改革是他一直想推行的新政,如今除去了阻碍,又有李逸这样得力的臣子负责,想来不久之后,百姓便能吃上平价盐,国库也能日渐充盈。
他抬手道:“众卿平身吧。今日朝会就到这里,李逸留下,朕还有要事与你商议。”
“臣等遵旨!” 官员们纷纷起身,有序地退出殿外。李逸站在原地,看着唐太宗温和的眼神,知道接下来的试点工作,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他 —— 但他心中没有丝毫畏惧,反而充满了信心。
毕竟,他的身后,有陛下的支持,有苏瑶的协助,更有无数期盼着改革能带来好日子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