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成功后,苏瑶在江南十余个州县设立了三十余个代收点,共招募了两百余名居家制作的女子,其中既有像王婶这样的家庭主妇,也有手脚不便的残疾女子。为了保证质量,苏瑶还让女红坊的资深绣娘,每月到各个代收点巡查一次,现场指导居家制作的女子,纠正她们的针法问题,确保成品符合标准。
随着 “居家制作” 模式的推广,逸品女红坊的月产量较之前翻了一倍,刺绣香囊月产量达到九千个,棉布衣物月产量达到六百件,不仅满足了逸品轩江南分店的需求,还供应到了长安、洛阳的逸品轩总店,甚至有西域商人批量采购香囊,运往西域售卖。
看着女红坊的利润稳步增长,苏瑶又有了新的想法 —— 用部分利润开设 “女子技能培训班”,免费教授贫困女子刺绣、缝纫技艺。她在女红坊旁边租了一间闲置的院落,作为培训场地,购置了针线、布料等教具,还从女红坊挑选了五名技艺精湛的女子担任讲师,开设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班,每期招募三十名女子,优先录取无手艺、无收入的贫困女子。
培训班的课程设置得十分细致:第一周教授基础针法(平针、回针、锁边针),第二周教授简单刺绣图案(花朵、叶子),第三周教授裁剪技巧,第四周进行实操练习(制作简易香囊或短衫)。学员结业时,需完成一件合格的作品,合格者可选择进入女红坊做工,或加入居家制作队伍,实现稳定就业。
培训班首期招募的三十名女子中,有一位名叫阿翠的姑娘,父母双亡,靠乞讨为生,从未接触过女红。入班后,阿翠格外刻苦,每天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讲师教的每一个针法,她都反复练习,手指被针扎破了,贴上布条继续练。结业时,她制作的一朵牡丹香囊,针脚细密,颜色鲜艳,被评为 “最佳作品”,顺利进入女红坊刺绣组做工。
“要是没有苏姑娘的培训班,我现在还在街头乞讨呢!” 阿翠拿着第一个月的薪水,给女红坊的院子里种了一株牡丹,“我要好好做工,以后也像苏姑娘一样,帮助更多像我这样的人。”
苏瑶的这些举措,再次传到了长安。唐太宗看着江南知府递上的奏报 —— 上面详细记录了 “居家制作” 帮助两百余名女子增收、“技能培训班” 让三十名贫困女子实现就业的事迹,心中十分欣慰,当即下旨:“苏瑶心系民生,以商业之法助女子增收,以技能培训赋女子谋生之力,显贤良之德,彰实用之智。特赐‘江南民生典范’匾额一方,黄金百两,锦缎二十匹;另允逸品女红坊享受江南各州府商税减免五年之优,以励其行。”
旨意送达江南的那天,苏州府的官员、女红坊的女子们,还有周边的百姓,都聚集在女红坊的院子里。当内侍展开那方烫金的 “江南民生典范” 匾额时,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苏瑶双手接过匾额,指尖微微颤抖,她看着眼前的众人,声音带着几分激动:“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一个人,属于所有靠双手努力生活的女子,属于支持女红坊的每一个人,更属于‘实用利民’的商业理念!”
站在人群中的苏定方,看着女儿从容自信的模样,心中满是欣慰。当晚,他特意邀请李逸(此时李逸因考察江南商路来到苏州)到府中饮酒,感慨道:“以前我总担心女子在外抛头露面,会遭人非议,误了终身。现在看来,只要能为百姓做实事,能创造价值,就能赢得尊重。苏瑶能有今日的成就,多亏了你平日里的启发,让她明白‘商业亦能助民生’的道理。”
李逸举起酒杯,笑着回应:“苏将军过誉了。苏瑶能有今日,靠的是她自身的才干与同理心 —— 她能看到贫困女子的困境,能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还能坚持落地执行,这才是最难得的。其实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无论是经商还是为官,只要秉持‘实用利民’的初心,把百姓的需求放在心上,就能创造出真正的价值。苏瑶的经历,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商界的力量 —— 商界不仅能盈利,还能成为助力民生、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江南的春风再次吹拂,逸品女红坊的院子里,牡丹花开得正艳,女子们依旧在忙碌着 —— 刺绣组的林嫂,正带着新学员练习莲花刺绣;缝纫组的王姑娘,在给棉布短衫绣上精致的兰花;居家制作的王婶,托人将做好的香囊送到代收点,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
苏瑶站在院子中央,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充满了力量。她抬头望向远方,江南的田野里,新种下的水稻绿油油的,充满生机;市集上,百姓们提着刚买的布料、香囊,笑容满面。她知道,自己的 “商界助力” 之路才刚刚开始 —— 未来,她计划将女红坊的模式推广到岭南、蜀地,帮助更多地区的贫困女子;还想开发更多民生商品,如适合老人的柔软棉布、适合孩童的耐磨衣物,让 “逸品女红” 的招牌,不仅代表着精致的手艺,更代表着温暖的民生关怀。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 “江南民生典范” 的匾额上,光芒温暖而坚定。苏瑶握紧双手,心中默默许下心愿:愿每一个有手艺的女子,都能靠双手活出尊严;愿每一份商业力量,都能为大唐的民生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这,便是她作为 “商界助力者”,最坚定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