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这些问题,王磊制定了两项措施:一是建立 “香料贸易台账制度”,设计详细的表格,要求商人申报时填写香料的产地、品种、数量、采购价、运输成本、销售价,每一项都需附带凭证(如采购合同、运输单据);二是与西域、天竺的商人签订 “诚信贸易协议”,对如实纳税、无违规记录的商人,给予 “优先通关”“税率优惠(降低 1% 关税)” 的奖励,对偷税漏税者,列入 “黑名单”,半年内禁止在长安进行贸易。
为了确保制度落地,王磊还组织市舶司的官员学习台账填写与核查方法,制作了 “香料样品册”—— 收录不同产地、品种的香料样品,标注特征与大致重量,方便官员核对实物与申报是否一致。
三个月后,长安市舶司的香料贸易税收迎来了显着增长:较之前增长四成,且偷税漏税现象从原来的三成降至不足一成。更重要的是,商人的满意度大幅提升,前来长安贸易的西域、天竺商人较之前增加两成,市舶司的通关效率也提高了五成。
户部侍郎得知后,亲自来到市舶司调研,当看到整齐的台账、有序的报关流程与增长的税收报表时,对王磊赞不绝口:“王主簿,你懂贸易、善征管,为朝廷增加了税收,解决了多年的征管难题,是户部急需的人才!你这方法,要整理成规范,在全国的市舶司推广!”
朝堂汇报:改革成效获认可
贞观十八年冬,唐太宗在紫宸殿召集百官,召开技艺科试点成效汇报会。殿内炭火盆烧得正旺,暖意融融,工部、户部的官员,以及江南、中原的地方官员,纷纷带着奏报与数据,等候汇报。
“陛下,技艺科农艺类考生陈默,任苏州府农艺主事半年,推广曲辕犁 2.0 五百余台,改良插秧方法,使苏州府水稻亩产增长三成,惠及农户两千余户,百姓反响极佳!” 江南道按察使率先上奏,还呈上了苏州府的亩产对比表与农户的感谢信,“臣以为,此类懂农务的官员,应多派往农业发达地区,助力粮食增产!”
唐太宗接过奏报,翻看片刻,脸上露出笑容:“粮食乃国之根本,陈默能让百姓多收粮食,便是大功一件!户部,要将苏州府的经验整理成册,发给各地农官学习。”
随后,工部尚书上奏:“陛下,工坊类考生刘顺,任长安官营织坊监丞,研发‘断纱预警装置’,在全国官营织坊推广后,布匹产量平均增长两成,次品率降低七成,为朝廷节省人力成本数百万贯!此外,刘顺还协助技艺局改良水力纺纱机,将纺纱锭从八个增加到十二个,效率再提五成!”
“好!好!” 唐太宗连连点头,目光扫过殿内的保守派官员,语气带着几分赞许,“技艺科选拔的人才,能解决工坊的实际难题,比空谈理论有用得多!”
户部侍郎紧接着上奏:“陛下,商旅类考生王磊,任长安市舶司商税主簿,制定‘香料贸易台账制度’与‘诚信贸易协议’,使市舶司香料税收增长四成,偷税漏税现象大幅减少,前来贸易的外商增加两成,为大唐的海外贸易注入新活力!”
他呈上税收报表与外商的反馈记录,补充道:“臣建议,在全国市舶司与税局推广王磊的方法,规范贸易征管,增加朝廷税收!”
唐太宗看着一份份亮眼的奏报,心中大喜,将奏报放在案上,目光转向列中的百官,声音洪亮:“技艺科试点半年,成效显着 —— 农艺人才助力粮食增产,工坊人才提升生产效率,商旅人才规范贸易征管,每一项都切实惠及民生、助力政务。此前反对改革的官员,如今还有何话可说?”
张柬之站在保守派前列,脸色一阵红一阵白。他看着满朝支持改革的氛围,听着实打实的成效数据,纵有不满,也无法反驳 —— 陈默的亩产增长、刘顺的效率提升、王磊的税收增长,都是铁一般的事实,容不得他质疑。他身旁的保守派官员也纷纷低下头,默不作声,此前的反对声,早已消失不见。
魏徵趁机出列,躬身上奏:“陛下,技艺科试点已充分验证改革可行。当前大唐百业待兴,农需懂务之官,工需善技之臣,商需明规之吏,恳请陛下下令,在明年全国科举中全面增设技艺科,与传统科目并行,选拔更多贴合国之需求的实干人才,为大唐的繁荣注入更多动力!”
“臣等附议!” 改革派官员纷纷出列,躬身附和,声音整齐有力,回荡在大殿内。
唐太宗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已然有了决断。他站起身,目光坚定:“便依魏卿所言!明年全国科举,全面增设技艺科,考核内容参照试点方案,录取者按才授职,让更多实干人才有机会为大唐效力!”
“陛下圣明!” 满朝官员齐声跪拜,声音震耳欲聋。保守派官员虽不情愿,却也只能跟着跪拜 —— 他们知道,科举改革的根基已稳,再反对也无济于事。
退朝后,李逸走出紫宸殿,望着远处的长安城 —— 街道上车水马龙,商贩的吆喝声隐约传来,工坊的烟囱冒着炊烟,一派繁荣景象。他想起半年前试点时的争议与担忧,想起陈默在田埂上的身影、刘顺在织坊的忙碌、王磊在市舶司的专注,心中满是欣慰。
这场科举改革,从太宗萌生想法到试点推行,从保守派激烈反对到成效落地,虽历经波折,却终于打下了稳固的根基。它不仅是人才选拔制度的变革,更是大唐 “实用理念” 深入人心的开始 —— 未来,随着更多实干人才入朝,大唐的农耕将更兴盛,工坊将更发达,商贸将更繁荣,盛世的根基,也将在这些实干者的手中,愈发牢固。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大明宫的红墙上,映得 “紫宸殿” 的匾额格外庄严。李逸站在台阶上,心中满是期待 —— 明年的科举,将有更多像陈默、刘顺、王磊这样的实干人才脱颖而出,他们将带着技艺与智慧,奔赴大唐的各个角落,用双手与汗水,书写属于大唐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