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俯身在图纸上补充画出一个小装置:“可在每个纺纱锭旁加装‘断纱预警装置’—— 用一根细铜丝连接纺纱锭与铃铛,纱线正常时,铜丝被纱线撑起,铃铛不响;纱线断裂后,铜丝落下,触发铃铛,工匠听到铃声便能及时更换纱线,避免空转浪费。”
吴师傅眼前一亮,上前拿起图纸仔细查看,又对照模型比划:“这个想法可行!既简单又实用,我们技艺局研发时竟没想到!我这就记录下来,考核结束后反馈给刘三娘师傅,说不定真能用到实际纺纱机上!” 他当即在评分册上写下 “优 +”,还特意标注 “建议重点培养,可入工部工坊参与技艺研发”。
刘顺心中激动 —— 他从未想过,自己在织坊的小想法,竟能得到技艺局工匠的认可,更有机会参与真正的纺纱机改良。
商旅类考核:账本中的 “实务智慧”
长安商旅考场内,案上摆放着一组 “长安与天竺香料贸易数据”:一批胡椒共一千斤,从天竺采购价为每斤五文钱,运输成本每斤两文钱,市舶司关税为 10%,长安市场当前胡椒售价为每斤十五文钱,预计下月将有另一批胡椒到货,可能导致价格下跌。考生需计算此次贸易的利润与应缴关税,并制定物价调控方案。
多数考生对着数据皱眉,有的不知如何计算关税,有的提出的调控方案脱离实际。轮到考生王磊时,他却显得从容不迫 —— 王磊出身商旅世家,自幼跟着父亲打理香料生意,对贸易流程与税收规则了如指掌。
他拿起算盘,手指飞快拨动:“回考官大人,此次贸易的成本为采购价(一千斤 x 五文)+ 运输成本(一千斤 x 两文)= 七千文;关税为(采购价 + 运输成本)x10%= 七百文;总投入七千七百文;若按当前售价(十五文 斤)卖出,总收入一万五千文,利润为一万五千文 - 七千七百文 = 七千三百文。”
计算完毕,他又针对物价调控提出方案:“下月新胡椒到货可能导致价格下跌,建议官府联合大商户设立‘香料储备库’—— 若市场价格高于二十文 斤,便释放储备胡椒,平抑价格;若价格低于十二文 斤,便收购胡椒存入储备库,避免商户亏损。同时,可将部分胡椒加工成胡椒粉、胡椒酱,延长保质期,开拓新市场,减少单一销售的价格风险。”
负责商旅考核的户部郎中赵大人,听完连连点头:“你的计算精准,调控方案既兼顾商户利益,又能稳定市场物价,完全符合户部的需求!若你入仕,定能在商税管理或贸易调控中发挥大作用!” 他在评分册上写下高分,还特意将王磊的方案抄录下来,计划带回户部参考。
考核落幕:实干人才崭露头角
为期三日的试点考核结束后,翰林院、工部、户部的官员组成评审团,对考生的成绩进行严格评审 —— 不仅看考核得分,还会核查考生的实际经历,确保无 “纸上谈兵” 者混入。最终,长安、洛阳两地共录取技艺科考生 50 人,其中农艺类 15 人、工坊类 20 人、商旅类 15 人。
录取名单公布后,朝野哗然 —— 这 50 人中,有 38 人来自寒门,12 人来自中小商户或工匠家庭,无一人出身顶级世家;他们中,有人种过十年田,有人织过五年布,有人经了三年商,虽不善吟诗作对,却在各自的实务领域有着丰富经验。与传统科举录取的 “饱读诗书却不懂实务” 的文人学子相比,形成了鲜明对比。
张柬之在府中看到录取名单,手指划过 “陈默”“刘顺”“王磊” 等名字,每个名字旁都标注着 “农家子”“织坊学徒”“商户子”,脸色愈发阴沉。他将名单扔在案上,对亲信说道:“不过是些懂些粗浅技艺的寒门子弟,就算入仕,也成不了气候!咱们等着瞧,用不了半年,他们定会因‘不懂政务’出纰漏,到时候我再上奏陛下,让陛下看清技艺科的‘真面目’!”
亲信们纷纷附和,可张柬之心中却隐隐有些不安 —— 陈默对犁具的改良思路、刘顺的断纱预警装置、王磊的香料调控方案,都透着 “实用” 的智慧,绝非 “粗浅技艺” 那般简单。
而此时的李逸,正在工部查看录取考生的资料,当看到陈默的耕作实操记录、刘顺的纺纱机优化建议、王磊的贸易方案时,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提笔在资料上批注:“农艺类陈默,可派往江南指导甘蔗种植;工坊类刘顺,调至技艺局协助水力纺纱机改良;商旅类王磊,安排入户部参与市舶司税收核算。”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工部的庭院里,李逸看着窗外忙碌的工匠,心中满是期待 —— 这些崭露头角的实干人才,就像田垄间的新苗,只要给予合适的土壤与培育,定能长成支撑大唐百业的栋梁。而技艺科的试点,也在这一刻,真正展现出了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