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86章 太宗授意,科举改革初萌芽

第86章 太宗授意,科举改革初萌芽(2 / 2)

他顿了顿,补充道:“如此分类,既能让考核更精准,也能让选拔出的人才快速适配岗位,避免‘学非所用’。比如懂农桑者去指导耕作,通工坊者去研发技艺,晓商旅者去管理贸易,每一份才干都能落到实处,大唐的百业定能更兴旺。”

苏定方听后,眼前一亮,当即补充:“陛下,臣以为技艺科还可加入‘军务实务’相关内容!比如兵器锻造的质量验收、粮草储运的成本控制、军营器械的维护保养,这些都需要懂技术的人才。若能通过技艺科选拔此类人才入军,既能提升军器质量,又能优化粮草调度,对强军也大有裨益。”

“苏将军所言极是!” 魏徵也赞同道,“技艺科不仅要选拔基层实干人才,还需培养‘复合型’官员 —— 比如地方长官,若懂农桑,便能更好地制定劝农政策;若懂商旅,便能带动地方市集发展。未来可在技艺科中增设‘综合实务’考核,选拔能统筹多领域的人才,任地方要职或中央部门的协调岗位。”

唐太宗听着三人的讨论,脸上渐渐露出笑容:“你们的建议很周全!农桑、工坊、商旅、军务实务,这四类考核方向,既覆盖了百业需求,又能与现有官职体系适配。朕意已决,即刻下令翰林院草拟《科举增设技艺科实施方案》,明确考核内容、流程与录取标准,准备在明年开春的科举中,先在长安、洛阳、江南三地试点推行。”

他拿起案上的朱笔,在一张空白奏折上写下 “技艺科试点” 四字,递给内侍:“让翰林院按今日商议的方向,三日内拿出初稿,呈朕审阅。”

内侍躬身接过,快步退出暖阁。暖阁内,炭火依旧噼啪作响,三人脸上都带着期待 —— 科举改革的萌芽,已在这暖意中悄然破土。

可李逸心中清楚,改革不会一帆风顺。现行科举已推行多年,朝堂上的保守派官员,多是通过传统科举入仕,对 “技艺科” 难免有抵触 —— 他们或许会认为 “技艺乃工匠之事,不应纳入科举”,或担忧技艺科冲击传统科举的地位,导致朝堂人才结构失衡。

果然,唐太宗似也想到了这一点,语气变得郑重:“科举改革,必然会触动旧有利益,朝堂上定会有争议。李逸,你熟悉技艺科的理念与实务,未来若有官员反对,还需你出面解释,打消他们的疑虑;魏徵,你德高望重,可协助朕安抚文臣,说明技艺科并非取代传统科举,而是补充;苏定方,你可在武将中宣传技艺科的好处,争取军中支持。”

三人齐声应道:“臣遵旨!”

议事结束时,夕阳已西斜,金色的余晖透过暖阁的窗棂,洒在案几上的《技艺局成果册》上。李逸走出暖阁,望着远处的长安城 —— 街道上行人往来,商贩的吆喝声隐约传来,他仿佛看到明年科举后,懂农桑的官员走进田间,通工坊的工匠穿上官服,晓商旅的人才入驻市舶司,每一个岗位都有适配的人才,每一份才干都能发光发热。

可他也知道,这美好的愿景背后,是即将到来的朝堂争议。保守派的反对、考核标准的细化、人才任用的衔接,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只要有太宗的支持,有魏徵、苏定方这样的盟友,有技艺局成果打下的基础,这场科举改革的萌芽,终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回到家中,李逸立刻找出纸笔,开始整理技艺科的 “实操案例”—— 他要将曲辕犁的改良过程、水力纺纱机的研发细节、江南甘蔗种植的经验,都整理成 “考核参考案例”,交给翰林院,让技艺科的考核更贴合实际,也让反对者无话可说。

窗外,夜色渐浓,长安城的灯火次第亮起。李逸握着笔,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他知道,一场关乎大唐人才未来的变革,已从这个冬日的暖阁开始,而他,将是这场变革中最坚定的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