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一位客人的购买,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糖坊。平民百姓大多先试吃,再根据喜好购买 —— 有的买几块白糖糕当早餐,有的买一串冰糖葫芦解馋,还有的买一小包白糖(五文钱一两),回家给孩子泡水喝;商户们则更注重实用性,隔壁绸缎庄的老板一次性买了三斤白糖:“我家娘子喜欢做点心,这白糖看着就好,回去让她试试。”
不到一个时辰,糖坊里就挤满了人,试吃台的冰糖葫芦已经补了三次货,白糖糕也卖出了两百多块。就在这时,一群身着华服的贵族子弟走进了糖坊,为首的是吏部尚书家的公子李轩 —— 他是逸品轩的常客,早就听说李逸从江南带回了 “雪白的糖”,特意带着朋友们来尝鲜。
李轩径直走到柜台前,指着玻璃柜里的白糖,语气带着好奇:“李郎君,这就是你说的白糖?看着倒真像雪。这白糖怎么卖?给我装十斤!”
李逸笑着上前:“李公子,白糖一两售价五文钱,十斤便是五百文。今日开业有活动,若您再买十串冰糖葫芦(每串两文钱),我再送您一斤白糖,您看如何?”
“好!就按你说的来!” 李轩爽快地答应,又对身后的朋友们说,“你们也尝尝,这白糖做的点心,比咱们平时吃的蜂蜜点心还好吃。” 他的朋友们纷纷上前,有的买白糖,有的买白糖糕,不一会儿,就买走了二十多斤白糖,付款时,铜钱 “哗啦啦” 地倒进柜台的钱箱里,引得周围的客人阵阵惊叹。
贵族子弟的到来,让逸品糖坊的名气更快传开。当天下午,长安城里的不少官员家属、富商太太都闻讯而来,有的甚至派管家前来采购,糖坊的白糖销量节节攀升,到傍晚打烊时,五百斤白糖已经卖出了三百多斤,白糖糕与冰糖葫芦也销售一空。
除了零售,李逸还主动联系长安的酒楼,拓展批发业务。逸品轩自然是第一家 —— 苏瑶早就盼着白糖到货,李逸刚回长安,她就准备好了新品菜单。用白糖制作的 “白糖莲子羹”(莲子加白糖慢炖,清甜爽口)、“冰糖雪梨”(雪梨去核,填入白糖与川贝,蒸制而成,润肺止咳)一推出,便成了逸品轩的招牌菜品,每天都能卖出上百份,不少客人甚至专门为了这两道甜品来逸品轩吃饭。
长安最大的酒楼 “醉仙楼”,也在李逸的拜访后决定订购 —— 醉仙楼的掌柜尝了白糖制作的甜点后,当即与李逸签订协议:每月订购两百斤白糖,用于制作甜点与调味,价格按批发价(一两四文钱)计算。“用白糖做的糖醋鱼,比用红糖做的更鲜,甜味也更纯,客人们都很喜欢。” 醉仙楼的掌柜笑着说,“以后咱们就长期合作,你可不能断了我的货。”
接下来的一个月,逸品糖坊的生意愈发火爆。每天天还没亮,糖坊门口就排起了长队,队伍从门口一直延伸到街角,有的客人甚至提前一个时辰来排队;柜台后的白糖每天都要补货两次,玻璃柜里的瓷罐总是很快就空了;内堂的桌椅也从不空闲,客人吃完一波又来一波,伙计们忙得脚不沾地,却个个脸上带着笑容。
月底盘点时,老张拿着账本,笑得合不拢嘴:“郎君,您看!这一个月,咱们卖了两千三百斤白糖(后续从江南又运来了两千斤),白糖糕卖了一万多块,冰糖葫芦卖了八千多串,净利润足足有五千贯钱!红糖一两卖三文钱,咱们的白糖一两五文钱,利润比红糖高两倍!照这个势头,不出半年,江南的制糖作坊就能回本了!”
李逸接过账本,仔细翻看,眼中也满是欣慰。但他并未满足,而是开始规划下一步的发展:“老张,你安排人去洛阳、扬州考察,选好铺面,咱们在这两个地方也开设逸品糖坊分店 —— 洛阳是东都,贵族多;扬州是江南重镇,商贾云集,这两个地方的市场潜力都很大。”
他又召来制糖作坊的工匠,商议技术改良:“现在制糖还剩下不少糖蜜,咱们可以用糖蜜再熬制红糖,虽然品质不如直接用甘蔗熬的,但成本低,价格也能卖得亲民一些,既能做到‘蔗尽其用’,又能拓展低端市场,吸引更多平民购买。”
工匠们当即着手试验,用糖蜜熬制的红糖,颜色呈深褐色,口感虽略带焦味,却比市面上的劣质红糖好得多,李逸将其命名为 “逸品红糖”,定价为一两两文钱,比普通红糖便宜一文钱,很快便在平民中打开了市场。
初冬的长安,寒风渐起,逸品糖坊的门口却依旧热闹。红灯笼在寒风中轻轻摇曳,玻璃柜里的白糖依旧晶莹剔透,伙计们的吆喝声与客人的笑声交织在一起,成了西市最热闹的景象。李逸站在糖坊门口,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满是感慨 —— 从江南试种甘蔗,到创新制糖技术,再到长安开店热销,这一路走来,虽有艰辛,却也收获满满。他知道,“逸品糖” 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未来,他还要将白糖带到更多地方,让大唐的每一个百姓,都能尝到这份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