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防御工事的完善,李逸又想到了新的防御武器 ——“火油瓶”。他让船员们收集船上备用的陶罐(原本用于储存粮食与水),将罐内清洗干净,装入从长安带来的火油(用芝麻油与桐油按 31 的比例混合,燃点低、火势旺),火油装至陶罐的七分满,再用浸过蜡的棉布封口,棉布中间插入一根麻绳作为引信。
“遇到海盗时,先点燃引信,等引信燃烧到一半时,再用力抛向海盗船周围的海面。” 李逸在甲板上演示着火油瓶的使用方法,“陶罐落入海中会碎裂,火油会在海面上扩散,遇到明火(如投石机发射的火石)就会燃烧,形成一道火墙,阻止海盗船靠近。”
为了确保安全,他还特意强调:“火油瓶要存放在远离火源的阴凉处,引信要单独存放,使用时由专人负责点燃,避免发生意外。” 船员们纷纷点头记下,还进行了几次抛投练习,熟悉火油瓶的重量与抛投距离。
防御改良工作整整持续了三天。这三天里,船员们每天从清晨忙碌到深夜,手掌磨出了水泡,手臂酸痛得抬不起来,却没有一个人抱怨。当第三天的朝阳升起时,三艘 “逸品号” 商船终于完成了蜕变 —— 船舷外侧覆盖着银亮的薄铁皮,下方加装着黑色的防撞棱,像穿上了一层坚固的铠甲;左右两侧与船尾的投石机整齐排列,木质支架透着沉稳的力量;桅杆顶部的望风哨塔高高耸立,水手们手持千里镜,警惕地扫视着海面。
“郎君,您看咱们这船,现在像极了战场上的‘铁甲舰’,别说小股海盗,就是遇到大股盗匪,咱们也有一战之力!” 老张站在 “逸品一号” 的甲板上,看着焕然一新的商船,兴奋地说道。船员们也纷纷围拢过来,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脸上满是自豪。
李逸笑着点头,心中却依旧保持着谨慎:“防御是做好了,但实战能力还需要演练。接下来的航程中,每天上午咱们都要进行防御演练,包括烟雾弹的抛投、投石机的发射、火油瓶的使用,还有望风水手与甲板船员的配合,每个环节都要练得炉火纯青,确保遇到海盗时能‘零失误应对’。”
在随后的航行中,船员们严格按照李逸的要求,每天进行演练。上午辰时,三艘商船会调整为 “品” 字形阵形,模拟遇敌场景:望风水手发现 “敌情”,摇铃预警;甲板船员迅速搬起烟雾弹,点燃后抛向指定区域;投石机船员则快速装填石块,点燃火把,模拟发射;负责火油瓶的船员则整齐列队,练习抛投动作。
每次演练后,李逸都会组织船员们复盘,分析演练中的问题 —— 比如 “烟雾弹抛投不够集中,烟幕覆盖范围太小”“投石机发射角度偏差较大,命中率低”“望风水手与甲板船员的配合不够默契,预警后反应太慢”,并针对这些问题调整战术,反复练习,直到所有环节都流畅无误。
果然,在航行到天竺沿海的 “狼牙礁” 附近时,他们再次遇到了海盗。这一次,是两艘比之前更大的快船,船帆上依旧挂着黑色骷髅旗,船头装有锋利的铁制撞角,一看便是经验丰富的海盗团伙。
“前方发现两艘海盗船,距离约五百步,航向朝着咱们驶来!”“逸品一号” 哨塔上的水手阿福第一时间摇铃预警,同时用旗语向另外两艘船传递信息。
李逸站在甲板上,拿起千里镜观察片刻,下令道:“逸品二号、逸品三号,向主舰靠拢,保持‘品’字形阵形;烟雾弹船员准备,目标海盗船前方区域;投石机船员装填火石,瞄准海盗船帆;火油瓶船员待命,准备形成火墙!”
船员们迅速行动起来,按照演练的流程各司其职。随着李逸一声令下,数十枚烟雾弹被抛向海盗船前方,浓密的黑烟瞬间弥漫开来;十五台投石机同时发射,带着火焰的石块呼啸着飞向海盗船,其中几枚正好落在海盗船的帆绳上,火焰点燃了帆布;负责火油瓶的船员则将点燃的火油瓶抛向海面,碎裂的陶罐释放出火油,遇到投石机的火石后立刻燃烧,形成一道熊熊燃烧的火墙,阻断了海盗船的前进路线。
海盗们原本以为能像往常一样轻松劫掠,却没想到 “逸品号” 商船队的防御如此严密 —— 烟雾挡住了视线,火石点燃了船帆,火墙阻断了退路,他们根本无法靠近商船。海盗头领看着眼前的景象,知道这次遇到了硬茬,只能咬牙下令:“撤!快撤!”
两艘海盗船狼狈地调转航向,朝着远离 “逸品号” 的方向逃去。船员们看着远去的海盗船,纷纷欢呼起来,有的挥舞着手中的长矛,有的敲响了甲板上的铜盆,庆祝又一次击退海盗。
“太好了!咱们的防御终于派上用场了!” 老张激动地拍着李逸的肩膀,“现在我更有信心了,咱们一定能平安抵达天竺!”
李逸看着欢呼的船员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这次防御改良与演练的成功,不仅提升了商船队的安全保障,更凝聚了船员们的信心与士气。他走到甲板中央,高声说道:“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但咱们不能掉以轻心,距离天竺还有一段航程,未来还可能遇到更多挑战。只要咱们继续团结一心,做好准备,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船员们齐声应和,声音响彻海面。此时的 “逸品号” 商船队,在阳光的照耀下,银亮的铁皮泛着耀眼的光芒,像三艘威风凛凛的 “铁甲舰”,在浩瀚的印度洋上破浪前行,朝着天竺的方向,继续开启充满希望与挑战的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