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房管事眼神闪烁,支支吾吾地说道:“这…… 这是户部拨下来的材料,咱们工部只是负责接收,具体采买的事,小人也不清楚。”
“不清楚?” 李逸冷笑一声,拿起一块生锈的铁料,“这铁料锈迹斑斑,根本无法打造农具,户部怎会拨这样的材料?你再看看这些木材,轻轻一掰就能折断,用这样的木材做农具手柄,用不了几天就会断裂,这不是拿百姓的生计开玩笑吗?”
库房管事额头冒出冷汗,双腿微微发抖:“大人,小人…… 小人真的不知道,都是按旧例接收的……”
李逸知道,再追问下去也不会有结果。他让随从将库房内的物资种类、数量、质量一一记录下来,尤其是劣质材料的数量,要详细标注。“这些清单,你明日送到我的书房。另外,从今日起,库房的物资出入必须登记在册,每一笔都要经我过目,不得擅自发放。”
“是,是,小人遵命!” 库房管事连忙应道,心中却满是慌乱 —— 他知道,李逸这是要查库房的账,再想从中克扣,怕是难了。
离开库房,李逸乘坐马车返回 “逸品轩”。刚走进后院,便闻到一阵饭菜的香气 —— 苏瑶早已得知他今日要去工匠坊,特意在家准备了他爱吃的红烧肉和青菜豆腐汤。
“李公子,你回来了!快洗手吃饭,饭菜都快凉了。” 苏瑶迎上来,接过他脱下的官服,看到他眉头紧锁,便知道情况不妙,“是不是工匠坊的情况不好?”
李逸点点头,坐在饭桌前,将在工匠坊和库房的见闻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苏瑶 —— 老旧的风箱、钝掉的锯子、微薄的工钱、劣质的材料,还有保守派的推诿与克扣。
苏瑶听完,眉头也紧紧皱起:“没想到工部的问题这么多。那些保守派官员,不仅墨守成规,还克扣经费中饱私囊,真是太过分了!你想申请专款更换工具、提高工钱,他们肯定会百般阻挠。”
“我知道。” 李逸拿起筷子,却没什么胃口,“但工匠是大唐的根基,百姓的生计离不开好的农具和布匹。只要能帮工匠们改善处境,能让百姓用上好的农具,就算遇到再多阻力,我也不会退缩。明日我就写奏折,向陛下详细禀报工匠坊的现状,申请五万贯专款,用于更换工具、采购优质材料和提高工匠工钱。”
苏瑶放下碗筷,握住李逸的手,眼中满是支持:“我会帮你整理工匠们的诉求和库房的物资清单,把每一项问题都写清楚,附上工匠们的证词,让奏折更有说服力。另外,我还可以让父亲帮忙,在朝堂上为你说话,毕竟工匠待遇低下,也会影响军需物资的制作,父亲作为武将,肯定会支持你。”
李逸心中满是温暖,他放下筷子,紧紧握住苏瑶的手:“有你在身边,真好。若是没有你的支持,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些困难。”
这一夜,“逸品轩” 的书房灯火通明。李逸坐在书桌前,伏案疾书,将工匠坊的每一个问题都详细记录在奏折中 —— 铁工坊的风箱老旧、木工坊的锯子钝损、织工坊的改良织机不足,还有库房内的劣质材料,每一项都写得清清楚楚,还附上了具体的工匠姓名和证词。
他还在奏折中附上了改良工具的初步方案:将单动风箱改为 “双动风箱”,通过两个木箱交替鼓风,效率可提高一倍;将传统锯子改为 “细齿锯”,齿纹加密,节省一半人力;在织工坊全面推广改良织布机,预计可将织布效率提高三倍。同时,他还提出将工匠的月工钱提高到三贯五百文,确保工匠能养活家人,安心干活。
苏瑶则坐在一旁,帮他整理库房的物资清单,将劣质材料的数量、种类一一分类,还画出了简单的对比图 —— 将劣质铁料与优质铁料放在一起,标注出两者的差异,让陛下能更直观地看到问题。
“你看,这里可以加上工匠们的生产数据。” 苏瑶指着奏折中的一处,“比如传统风箱每日可打造十件农具,改良后的双动风箱可打造二十件,这样陛下就能更清楚地知道,更换工具不仅能改善工匠待遇,还能提高生产效率,对国家和百姓都有利。”
李逸点点头,立刻在奏折中补充了生产数据。他知道,陛下最看重的是实绩,只有用数据说话,才能让陛下认可他的方案,批准专款。
窗外的月色渐渐西斜,书房内的灯火却依旧明亮。李逸放下毛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看着桌上厚厚的奏折和清单,心中满是坚定。他知道,这封奏折递上去后,定会引发保守派的反对,一场新的较量即将开始。但他并不畏惧,因为他的身后,有工匠们的期待,有苏瑶的支持,有陛下的信任,更有一颗为百姓办实事的初心。
次日清晨,李逸将奏折仔细叠好,放入漆盒中,带着随从前往皇宫。他站在太极殿外,看着巍峨的宫殿,心中暗暗发誓:定要让陛下看到工匠们的困境,推动工部改革,让大唐的工匠能体面地生活,让百姓能用上好的农具和布匹,不辜负自己身为工部郎中的职责。
而此时的工部侍郎赵德昌府邸,赵德昌正与几位保守派官员密谈。“李逸那小子,昨日去了工匠坊和库房,怕是发现了问题。” 赵德昌端着茶杯,语气阴沉,“他肯定会向陛下申请专款,试图改革,咱们必须想办法阻止他。”
一位官员笑着说道:“赵大人放心,户部的王尚书是咱们的人,只要李逸申请专款,王尚书就会以‘国库紧张’为由拖延。另外,咱们还可以让工匠坊的坊正故意刁难,就算李逸拿到专款,也让他无法顺利更换工具。”
赵德昌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阴狠:“好!就这么办!绝不能让李逸在工部站稳脚跟,绝不能让他破坏咱们的规矩!”
一场围绕工部改革的较量,已在朝堂内外悄然展开。李逸站在太极殿外,望着殿内传来的钟声,深吸一口气,迈步走了进去。他知道,前路坎坷,但他已做好准备,迎接每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