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转头看着苏瑶,她眼中满是理解与支持。他深吸一口气,缓缓点头 —— 他明白了,这碑不仅是对他的感谢,更是百姓对 “好官” 的期盼。他走到石碑前,对着在场的百姓深深躬身:“既然大家执意要立这碑,我便不再推辞。但我有一句话要说 —— 此碑非我一人之功,是陛下的信任,是朝廷的支持,是太医们的辛劳,更是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我李逸在此立誓,往后定当继续为百姓做实事,绝不辜负今日大家的这份心意!”
百姓们闻言,纷纷鼓掌,掌声在东市的街巷中回荡,引来不少路人驻足。有人好奇地询问发生了什么事,当得知是百姓为抗疫有功的李逸立碑时,不少路人也加入进来,有的帮忙清理碎石,有的回家拿来自家的糕点分给大家,场面愈发热闹。
接下来的三日,百姓们几乎天天都来空地帮忙。林伯每天天不亮就到,盯着石匠刻字;王氏带着孩子,给大家送茶水和点心;张大叔则赶制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 “惠民碑” 三个大字,打算在落成仪式上挂在石碑旁。逸品学院的学生们也来了,小周姑娘还特意写了几十张碑文,分发给百姓,教大家认字,讲解碑文的意思。
三日后,“惠民碑” 落成仪式如期举行。这天清晨,东市 “逸品轩” 旁的空地被百姓围得水泄不通,连周围的屋顶上都站满了人。石碑被一块大红绸布盖着,旁边摆着百姓们送来的糕点、布匹和鲜花,空气中弥漫着艾草的清香 —— 这是百姓们特意焚烧的,说是能 “驱邪纳福,保佑李公子平安”。
辰时三刻,林伯走上前,双手握住红绸布的一角,高声说道:“今日,俺们为李公子立‘惠民碑’,感谢他在疫症中救了俺们的命,也感谢他为百姓做的每一件实事!现在,俺宣布,‘惠民碑’落成!”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林伯和几位年长的百姓一起,用力扯下红绸布 —— 阳光洒在青石碑上,“惠民碑” 三个苍劲的隶书大字格外醒目,熬药汤,活民三百余,民感其德,立碑以记。”
百姓们齐声欢呼,声音震耳欲聋。有人点燃了鞭炮,噼里啪啦的声响在街巷中回荡;孩子们拿着鲜花,跑到石碑旁,将花放在石碑底座上;几位老妇人则双手合十,对着石碑轻声祈祷。
李逸和苏瑶站在石碑前,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感动。苏瑶轻声对李逸说:“你看,百姓们多淳朴。你为他们做一件实事,他们就记你一辈子。”
李逸点点头,走上前,再次对着百姓躬身:“多谢大家!我李逸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往后会继续改良农具、推广防疫之法,让更多百姓过上好日子!”
就在这时,人群中挤进来一个背着画板的年轻人,他是长安有名的民间画师,听闻这里在举行立碑仪式,特意赶来记录。他迅速铺开画纸,拿起画笔,将百姓簇拥石碑、李逸躬身致谢的场景,一笔一笔地画了下来 —— 他要把这充满民心的一幕,永远定格在画纸上。
仪式结束后,百姓们还不愿散去,纷纷围着李逸,诉说着自家的近况:“李公子,俺家今年打算种您说的棉花,您说能行吗?”“李公子,俺儿子想进逸品学院学工匠,您看他行吗?” 李逸耐心地一一回答,直到日头偏西,才在百姓们的送别声中离开。
几日后,那位民间画师将画好的《惠民碑落成图》送到了 “逸品轩”。李逸看着画中热闹的场景 —— 青石碑立在中央,百姓们或欢呼、或献花、或祈祷,自己和苏瑶站在碑前,脸上满是真诚的笑容,心中满是感慨。他让人将画装裱起来,打算挂在书房里,时刻提醒自己 “民心不可负”。
后来,这幅画被魏徵偶然看到,他觉得这幅画生动地展现了 “官民同心” 的景象,便将画呈给了李治。李治坐在御书房里,仔细看着画中的每一个细节 —— 青石碑上的 “惠民” 二字、百姓们脸上的笑容、李逸躬身的模样,眼中满是欣慰。
他指着画,对魏徵说:“魏卿你看,这才是朕想看到的景象。官员为百姓做事,百姓记挂官员的好,民心所向,莫过于此。李逸这孩子,从赌债缠身的纨绔,到如今能让百姓自发立碑,这份转变,这份实绩,没让朕失望啊!”
魏徵躬身说道:“陛下英明。李逸之所以能得民心,是因为他始终把百姓放在心上,做的每一件事都贴合百姓需求。这‘惠民碑’,不仅是百姓对李逸的认可,更是对陛下‘以民为本’治国理念的肯定。”
李治笑着点头,将画挂在御书房的墙上:“这幅画就挂在这儿,让朕每日都能看到,也让朝中的官员们都来看看 —— 民心不是靠权力得来的,是靠实事换来的。”
此时的东市,“惠民碑” 旁依旧热闹。常有百姓驻足观看碑文,有人轻声念着上面的字,有人给孩子讲解李逸抗疫的故事。林伯每天都会来石碑旁转一圈,看看有没有人损坏石碑,遇到不懂碑文的路人,还会主动讲解:“这是俺们百姓为李公子立的碑,他可是个好官啊……”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 “惠民碑” 上,将石碑染成了温暖的金色。石碑上的 “惠民” 二字,在余晖中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民心与实绩的故事,也预示着李逸未来的路,将始终与百姓的期盼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