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由叶蓁“监督”发出的微信,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并未立刻激起惊涛骇浪,却也打破了表面的平静。
之后的两天,陆沉渊没有再来书店,但微信上的互动却微妙地增多了。他总是能找到一些看似自然又不逾矩的理由。
有时是分享一篇关于某个冷门摄影师的评论文章,问苏晚的看法;有时是转发一条艺术展的资讯,说“觉得苏小姐可能会感兴趣”;甚至有一次,是拍了一张窗外雨景的照片,配文“天气不佳,苏小姐的书店想必很温暖”。
这些信息频率不高,内容也无害,甚至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试图寻找共同话题的笨拙感(当然是伪装出来的)。每一次,苏晚都不得不打起精神,用符合“苏晚”人设的语气回应——礼貌、略带疏离,但又不会显得过于冷漠。
这种隔空的、看似无害的互动,却让苏晚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陆沉渊正在用一种温和的方式,不断提醒他的存在,渗透进她的日常生活,让她习惯他的出现和关注。这是一种高超的心理战术。
同时,苏晚能感觉到,“谛听”的网络防御系统承受的压力正在悄然增大。虽然再没有出现类似之前的追踪尝试,但那种被无形之手反复扫描、试探的感觉愈发清晰。对方极其耐心,每一次触碰都轻如鸿毛,瞬间即退,不留痕迹,让她难以捕捉和反击。
她知道,这是“深潜者”的手段。陆沉渊正在双线操作,线下温和接近,线上步步紧逼,不断压缩她的空间,试探她的底线。
她必须做点什么,不能坐以待毙。
又是一个下午,苏晚提前关了店门,挂上“盘点”的牌子。她需要去一趟城郊的物流园,取一批新到的古籍修复材料(表面理由),实则要利用物流园复杂的环境和某个“谛听”的秘密节点,处理一些紧急事务,并尝试布设一些反追踪的迷雾。
她换上一身不起眼的休闲服,戴上帽子和口罩,背上双肩包,如同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乘坐地铁然后转公交,前往物流园。
物流园内车辆往来繁忙,巨大的仓库林立。苏晚熟门熟路地穿行其中,很快办完了“取货”手续,拿到了几箱沉重的材料。
她推着小推车,走向园区相对偏僻的一个角落,那里有几个废弃的旧仓库。其中一个仓库的某个消防柜后面,藏着一个物理接入点。
就在她即将走到目标仓库时,脚步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
远处,一辆黑色的SUV静静地停在仓库区的边缘,车窗贴着深色的膜,看不清里面。那辆车停的位置很巧妙,既不引人注目,又能观察到很大一片区域。
车型很普通,但苏晚的直觉却拉响了警报。这辆车的气息,与周围忙碌的物流车辆格格不入,太过安静,也……太过干净。
她没有停下脚步,也没有看向那辆车,继续推着小推车,仿佛只是路过,走向更里面的一个仓库。但她的全身感官已经高度戒备,眼角的余光锁定了那辆SUV。
她故意在一个岔路口拐弯,利用仓库的遮挡,脱离了对方的视线范围。然后,她迅速将小推车推进一个空置的货位,自己则如同狸猫般悄无声息地攀上旁边的货架,借助堆积的货物隐藏身形,屏息凝神。
几分钟后,一阵极其轻微、几乎被环境噪音掩盖的脚步声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