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的勇士们!太祖太宗的英灵在天上看着我们!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随我——杀!”
这百余人发出了野兽般的嚎叫,跟着多铎,不再有任何战术,不再寻求生路,如同扑火的飞蛾,向着数倍于己的明军发起了最后的、自杀式的冲锋。
迎接他们的,是早已严阵以待的明军火铳阵。
“放!”
刘肇基冰冷地下令。
“砰、砰、砰......”
爆豆般的铳声连绵不绝,硝烟弥漫。冲在最前面的多铎,身上瞬间爆出十几朵血花,他那象征亲王身份的华丽盔甲被打得千疮百孔。他晃了几晃,用长刀支撑住身体,试图再看一眼这破碎的江山,最终轰然倒地。
他身后的上百八旗兵,也在这阵密集的弹雨中,如同被狂风扫过的稻草,尽数被打成了筛子,倒在了距离明军阵线不过数十步的地方。
开京城内的最后抵抗,随着多铎的战死,彻底平息。
当盛放着多铎、河洛会等一众镶白旗核心将领首级的木盒被当众打开,呈现在被囚禁的多尔衮面前时,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大清“宣统皇帝”,精神彻底崩溃了。
盒中那颗他最熟悉的、虽怒目圆睁却难掩血亲之情的头颅,正是他唯一幸存的同母亲弟——豫亲王多铎!最后的希望、最后的牵挂,在这一刻化为乌有。
“嗬……嗬……”多尔衮喉咙里发出野兽般的呜咽,双目瞬间赤红,泪水混着血丝从眼角迸出。他猛地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如同疯魔般用头、用身体疯狂撞击着束缚他的沉重刑架,木质的框架被他撞得砰砰作响,血迹斑斑。
他一心求死,只求速死,不愿活着承受这国破家亡、至亲尽丧的极致屈辱与痛苦。
然而,明军对此早有防备。
他身上的铁链捆得极紧,深深勒入皮肉,让他难以发力。更屈辱的是,为了防止他咬舌自尽,他的口中被强行塞入了一个坚硬的木球,用皮带牢牢固定在脑后,让他连闭合嘴巴都做不到,只能发出含糊不清的绝望嘶吼。
闻讯赶来的洪承畴,冷眼看着这一幕,脸上没有丝毫怜悯,只有如冰的寒意和一丝大功告成的释然。他冷哼一声,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在场每一个人耳中:“想死?没那么容易!此獠祸乱辽东,荼毒生灵,罪恶滔天!务必给本督活着押送到京师,交由陛下献俘太庙,明正典刑,以告慰天下!”
一旁侍立的锦衣卫千户立刻躬身抱拳,声音铿锵:“洪督放心!卑职亲自押送,必定将此贼酋毫发无损地送至京师,交由陛下圣裁!”
他身后的锦衣卫眼神锐利,如同鹰隼般死死盯住多尔衮,确保万无一失。
洪承畴微微颔首,目光从状若疯癫的多尔衮身上移开,缓缓踱步至窗前,眺望着远方。他下意识地轻抚着自己颌下的胡须,心中感慨万千,波澜起伏。
自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攻陷抚顺、清河始,这场肇始于建州,席卷辽东,乃至荼毒中原、朝鲜,历时近三十载的建虏之祸,烽烟遍野,生灵涂炭……如今,终于是在我洪承畴手中,彻底了结了!
就在多尔衮被五花大绑,如同牲口般塞进木笼囚车,即将由重兵押送往仁川港时,一匹快马如旋风般冲入平壤城内,信使滚鞍下马,急声禀报:
“启禀洪督,紧急军情!距离平壤不远的南浦港外,发现数艘巨大的三桅战船,看形制非同一般,船上悬挂的乃是‘郑’字大旗!”
洪承畴目光一凝,立刻转向身旁的郑成功:“郑将军,此事你可知晓?”
郑成功眉头紧锁,肯定地答道:“洪督,这确是我郑家舰队的旗帜无疑。但末将对此行的目的毫不知情,家父……并未与末将通过消息。”
他语气坦然,却也带着一丝凝重。
洪承畴闻言,抚须沉吟。
郑芝龙,那个盘踞福建、被南明小朝廷册封为靖海侯的海上枭雄,一直与大明朝廷作对,他的舰队此刻出现在朝鲜,绝非偶然。
一旁的宁完我见状,立刻上前一步,躬身说道:“洪督,此事奴才知晓内情。郑芝龙确曾派遣密使前来平壤,与多尔衮联络,表示愿意向大清出售火器,甚至可能提供军事援助。多尔衮当时正急于扩充军备,已与郑家谈妥,订购了一批精良的火枪和火炮。如今郑家舰队前来,定是来交付这批军火。他们远道而来,必然还不知道平壤已然易主,而且郑家使者从未见过多尔衮本人,不如......”
宁完我的话点到即止,但意思已经再明白不过。
洪承畴眼中精光一闪,瞬间领会,嘴角勾起一丝不怀好意的微笑:“好!真是天助我也!既然郑家送上门来这份‘大礼’,我等岂有不受之理?”
宁完我很快便挑选了一名身形与多尔衮相似、略通满语的机敏军官,换上之前缴获的多尔衮的龙袍,扮作“宣统皇帝”,在重兵“护卫”下,于平壤行宫内接见郑家使者。
而前来交付军火的郑家使者,乃是施琅,作为郑芝龙的部将,他负责此次秘密交易。
在气氛“庄重”的行宫内,“多尔衮”端坐于上,由宁完我在一旁“协助”应对。
施琅虽觉这“大清皇帝”的排场似乎有些寒酸,护卫也过于严密,但毕竟从未见过真容,加之宁完我这位“熟面孔”在旁周旋,交易过程又异常顺利,“多尔衮”对火器验收、款项支付等事项答应得十分爽快,使得施琅并未起疑。
施琅确信无误后,便发出信号,命令停泊在南浦港外的四艘三桅炮舰,将船上装载的数千杆精良火绳枪、三十余门红夷大炮以及大量弹药,陆续卸船运送上岸。
当最后一批军火卸完,郑家水手和押运士兵大多在岸上休息、松懈之际,洪承畴预先埋伏好的明军精锐骤然发难!从港口周围的仓库、民居内蜂拥而出,迅速控制了码头,将施琅及其麾下百余名郑家官兵团团包围!
“不好!中计了!”施琅反应极快,拔刀欲战,但已是瓮中之鳖,寡不敌众,经过短暂而激烈的抵抗后,终被制服擒拿。
与此同时,明军精锐士卒迅速登船控制关键岗位。
船上的郑家水手猝不及防,加之主将已被擒,稍作抵抗后便纷纷投降。
感谢各位书友的月票,推荐票,打赏,追读,评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