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我在明末奉天靖难 > 第232章 谁说明军不能野战

第232章 谁说明军不能野战(1 / 2)

在大冬天主动出兵,别说明军不适应,就算是满洲八旗同样也不适应。

肃亲王豪格与郑亲王济尔哈朗,率领着奉命南下袭扰明国的数万大军,艰难地跋涉在茫茫雪原之上。这支本该如狼似虎的八旗劲旅,此刻却显得步履蹒跚,士气低迷。

辎重车辆的车轮深深陷入雪坑或被冰冻的泥泞中,需要数十名士兵连推带拉,才能勉强移动,咒骂声、骡马的嘶鸣声和鞭子的抽打声在寒风中显得格外无力。

狂风卷着雪沫,无情地扑打着行军的队伍,能见度极低,士兵们不得不低着头,眯着眼,艰难地辨认着前方同伴的背影。

“这鬼天气,简直是让我们来送死!”一个老兵一边搓着几乎冻僵的手,一边低声抱怨。

“就是,马都跑不起来,弓弦都冻得发硬,怎么打仗?还不如待在盛京的暖炕上!”

豪格骑在马上,脸色比天气更加阴沉。

他本就因为皇位之争而憋着一肚子火气,如今又被派来执行这种苦差事,心情极其恶劣。他看着身后这支萎靡不振的队伍,心中充满了焦躁和不耐,却又无可奈何。

终于他有些不耐烦的说道:“还是本王率正蓝正黄两旗骑兵先行出发,叔王率镶蓝旗同汉军押解辎重殿后吧!”

若在平时,这的确是满洲八旗的进兵方式,机动的骑兵先行,让包衣同汉军押运粮草在后。

但这一次济尔哈朗却不敢认同:“大军以往南下穿越这茫茫草原时,都会得到蒙古各部的补给。如今我们一路西进,居然没有发现一个察哈尔蒙古的营地,大军补给只能完全依靠自己,肃亲王此举过于冒险了!”

正在二人争执之际,突然一队人马踏雪而至。

“包恰尔根,你怎么来了?”鳌拜大声问道。

包恰尔根跪地疾呼:“肃亲王、郑亲王、鳌拜统领,大事不好了,洪承畴正在攻打广宁,摄政王令南征大军即刻东返,夹击明军。”

听闻广宁被围、多尔衮急令回师的消息,原本就因为严寒和徒劳奔波而怨气冲天的南征大军,瞬间炸开了锅。士兵们脸上写满了惊愕、不解和更大的愤懑。

“什么,又要调头?”

“这……这玩我们呢?刚走到这,又要回去?”

豪格恰到好处地抓住了这股怨气,他猛地一挥手,打断了众人的嘈杂,脸上浮现出极度不屑的冷笑,声音洪亮,充满了嘲讽:

“都听见了吧?他多尔衮这个摄政王,当得可真是‘英明’啊!一会儿逼着我们在这鬼天气里南下啃长城,一会儿又像火烧屁股一样叫我们回去救火!朝令夕改,把数万大军的征伐当成儿戏吗?”

这番话简直说到了所有士卒的心坎里,顿时引起一片低声的附和与咒骂,对多尔衮的不满情绪被豪格瞬间点燃并放大。

然而,就在怨气即将失控之际,豪格话锋陡然一转,他“锵”地一声拔出腰间的佩刀,雪亮的刀锋直指广宁方向,脸上的不屑化作了冲天的豪气和一种对明军根深蒂固的轻视:

“弟兄们!广宁城我们必须救,不是因为听他多尔衮的号令,而是为了咱们大清国的江山!他洪承畴,不过是我们手下败将中的败将!当年松锦大战,他被我们打得丢盔弃甲,数万大军灰飞烟灭,最后像条丧家之犬一样缩在锦州城里,当了多久的缩头乌龟?”

他的声音越来越高亢,极具煽动力:“如今,他竟敢趁着大雪天爬出龟壳!我看洪承畴是被南边那个昏庸的明国皇帝逼疯了,好了伤疤忘了痛!他们忘了‘萨尔浒’!忘了杜松、刘綎是怎么死的!忘了他们明军在这种天气里,就是一群睁眼瞎,就是待宰的羔羊!”

豪格的目光扫过开始被他的话语吸引的将士们,继续怒吼道:“万历老儿逼着杨镐大雪天出兵,结果怎么样?被我太祖皇帝杀得片甲不留,尸横遍野!今天,历史就要重演,他洪承畴就是第二个杨镐!而我们,就是要去创造第二次萨尔浒大捷的太祖子孙!”

“五万人?哼!不过是五万颗等着我们去收割的首级,五万份等着我们去领取的战功!广宁城下,就是咱们正黄旗、正蓝旗、镶蓝旗的巴图鲁们,建功立业,发财受赏的猎场!”

“弟兄们!甩掉你们身上的寒气,擦亮你们的刀枪!跟着本王,杀回去!一口气冲到广宁城下,里应外合,把洪承畴的老本一口吃掉!让明狗们知道,在这白山黑水间,谁才是真正的主宰!”

“吼!!”

八旗将士们的热血被豪格这番极具蛊惑性的话语彻底点燃了!之前的怨气迅速转化为对胜利和战利品的渴望,对明军的轻视和杀戮的欲望如同野火般蔓延开来。严寒似乎也不再那么难以忍受。

济尔哈朗也高呼:“肃亲王说得对!杀光南蛮子!”

“萨尔浒!再来一次萨尔浒!”

“跟着肃亲王,杀回去!建功立业!”

苍凉的牛角号声再次响起,却不再是充满迷茫和怨气,而是充满了狂暴的杀意。数万八旗大军在豪格和济尔哈朗的率领下,如同一条被激怒的冰原巨蟒,在雪原上艰难却坚定地扭转方向,带着腾腾的杀气,朝着广宁方向扑去!

大宁卫故地,昔日的雄城早已在连年战火中化为一片触目惊心的废墟。残破的城墙匍匐在冰雪覆盖的荒原上,如同巨兽的骸骨,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惨烈与沦丧。

就在这片象征着屈辱与失败的废墟之上,一支庞大的军队正严阵以待,如同蛰伏的钢铁巨兽,散发出令人窒息的磅礴气势!

来自宣府、大同、蓟州、山海关的边军以及京师的骁骑营神机营的三万明军精锐,列成了厚重而森严的阵势。

龙纛之下,大明弘武皇帝朱由崧,竟亲自披挂了一身玄色铠甲,虽无冲锋陷阵之需,却以其天子之尊,屹立于全军阵前。冰冷的甲叶映衬着他坚毅的面容,他的目光如炬,扫过眼前这支汇聚了帝国北方精华的铁血雄师。

破虏伯李定国,抱拳沉声道:“启禀陛下,前方哨探确认,豪格、济尔哈朗所率虏酋援军,正全速扑向广宁,此地乃其必经之路!我军已按预定部署,在此以逸待劳!”

朱由崧缓缓点头,他猛地拔出腰间那柄装饰华丽却依旧锋锐无匹的御用佩刀,刀锋斜指苍穹,运足中气,那洪亮而充满力量的声音瞬间传遍了三军:

“大明的将士们!”

声音在空旷的废墟原野上回荡,吸引了所有将士的目光。

“抬起头!看看你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朱由崧的声音带着沉痛与激昂:“这里,曾是大宁卫!是我大明在辽东的擎天柱石,是护卫我亿万黎民的关外屏障!可如今,它只剩下了这片焦土废墟!这是大明之殇,亦是吾辈军人之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