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东北大地已是一片银装素裹。林文澜站在沈阳城外的前沿指挥所里,凝视着这座即将获得新生的古城。与锦州不同,沈阳守军已在重重围困中军心动摇。
司令员,城内守军派出代表,请求谈判。周志宏递上一份密电。
林文澜仔细阅读后,目光深邃:传令各部队,暂停攻击,但保持战备状态。我亲自与对方代表会谈。
当日下午,在城郊一所小学教室里,林文澜会见了国民党第八兵团副司令周福成。这位老将军鬓发斑白,神色疲惫。
林将军,周福成开门见山,沈阳城内尚有十万守军,若强行攻城,必是两败俱伤。我等愿意放下武器,看在曾是同僚的份上,但求保障官兵安全。
林文澜正色道:周将军深明大义,我代表解放军保证:所有放下武器的官兵,一律按起义人员对待,愿留者整编,愿去者发放路费。
就在谈判进行时,城内部队发生分裂。顽固派将领试图负隅顽抗,起义部队与之发生冲突。枪声在沈阳街头骤然响起。
情况有变!邱清泉急报,敌军内讧,请求立即行动!
林文澜当机立断:命令各部队按预定方案入城,重点控制军事要地,避免与起义部队误伤。
解放军兵分三路迅速开进沈阳。与以往的血战不同,这次入城异常顺利。起义部队主动引导解放军占领重要目标,只有零星抵抗很快被肃清。
十一月二日,沈阳和平解放。这座东北最大的工业城市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
在接收兵工厂时,林文澜特别注意保护技术人员和设备。他亲自与老工程师们座谈,承诺继续生产,保障工人生活。
林将军,一位白发苍苍的总工程师激动地说,这些机器就像我们的孩子,只要还能为祖国效力,我们一定竭尽全力。
与此同时,部队整编工作紧张展开。十万起义官兵中,有三万人选择加入解放军,其余领取路费返乡。
对这些新同志要一视同仁。林文澜特别交代,他们都是中国人,只是曾经走错了路。
整编后的部队实力大增,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新旧部队之间难免存在隔阂,战术思想需要统一,作风纪律需要整顿。
林文澜决定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军政整训。白天进行军事训练,晚上开展政治学习,同时大力开展文化教育活动。
在一次战术研讨会上,原解放军干部与起义军官就作战理念发生争论。
你们那套游击战术太过儿戏!起义师长赵振华不满地说,现代战争要讲究正规作战。
原解放军团长立即反驳:就是因为死守正规战,你们才输得这么惨!
林文澜静静地听着争论,待双方都说完后,他才开口:两种战术各有所长。我们现在要学习的,是如何把正规战与运动战有机结合。
他走到地图前:比如接下来要打的平津战役,就需要大兵团协同作战,但又不能墨守成规。
这番话让在场军官都陷入沉思。接下来的训练中,林文澜特别注重战术融合,让不同背景的军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十二月,中央军委命令南下参加平津战役。此时东北已全境解放,部队士气高昂。
这是我们第一次跨区作战。林文澜在誓师大会上说,要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打出东北部队的威风!
部队冒着严寒南下。与一年前相比,这支队伍已经脱胎换骨。不仅有精良的装备,更有统一的思想和灵活的战术。
在行军途中,林文澜特别注意群众纪律。他下令成立纪律检查队,监督部队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司令员,邱清泉报告,先头部队已经抵达山海关。
林文澜登上天下第一关,极目远眺。关内关外,两个世界。他深知,接下来的战斗将更加艰巨,但这支经过淬火重生的部队,已经准备好迎接任何挑战。
传令部队,他转身对周志宏说,做好入关准备。我们要让华北人民也看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朝阳初升,照耀着雄关漫道。林文澜知道,全国解放的号角已经吹响,而他们这支从黑土地走出的铁军,必将在这场伟大的解放战争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司令员,先头装甲部队已通过山海关。”装甲旅旅长陈启元敬礼报告。这位曾在美国本宁堡接受训练的装甲兵专家,如今指挥着解放军中最精锐的装甲力量。
林文澜走下城楼,亲自检阅装甲部队。坦克兵们精神抖擞,崭新的战车在冬日的阳光下泛着寒光。
“陈旅长,平原作战,正是装甲部队大显身手的时候。”林文澜拍着一辆谢尔曼坦克的装甲,“但要记住,我们不是孤军作战,必须与步兵、炮兵密切协同。”
部队沿北宁线快速推进。与以往不同,这次行军以装甲部队为先锋,摩托化步兵紧随其后,完全改变了传统步兵为主的行军模式。
十二月七日,先头部队在香河与傅作义部接火。敌军依托永定河构筑防线,企图阻挡解放军南下。
喜欢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请大家收藏: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司令员,敌军在永定河东岸构筑了反坦克阵地。”侦察营长报告。
林文澜亲临前沿观察。透过望远镜,他清楚地看到对岸密密麻麻的反坦克壕和水泥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