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六年一月二十日,哈尔滨的天空阴沉欲雪。林文澜站在指挥部窗前,手中捏着刚收到的南京急电。电报内容简短却重若千钧:晋升他为特级上将,兼任海陆空三军副元帅,即日赴南京就职。东北军政事务交由新任命的东北行辕主任接掌。
"明升暗降。"林文澜轻声道,指尖在电报纸上留下深深的折痕。
周志宏快步走进办公室,面色凝重:"司令,南京特使已经到了,带着委任状和...新任行辕主任。"
林文澜缓缓转身:"请他们到会议室。"
会议室里,炭火烧得正旺。南京特使钱大钧与新任行辕主任杜聿明并排而坐,身后站着四名全副武装的侍卫。
"文澜兄,恭喜高升啊。"钱大钧皮笑肉不笑地展开委任状,"特级上将,三军副元帅,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殊荣。"
林文澜没有接委任状,目光直视杜聿明:"光亭兄,别来无恙。"
杜聿明略显尴尬:"文澜,这是中央的决定..."
"我明白。"林文澜抬手制止,"让我和部下们告个别。"
当晚,林文澜召集所有师级以上军官。指挥部大厅里将星云集,却鸦雀无声。
"诸位,"林文澜开门见山,"南京来了调令,要我即日赴任。从今天起,东北军政由杜聿明将军接管。"
话音未落,满座哗然。
"这分明是削藩夺权!"邱清泉第一个拍案而起,"司令不能走!"
郑洞国更是激动:"东北刚有起色,这个时候换帅,置百姓于何地?"
林文澜抬手压下喧哗:"军令如山。我走之后,望诸位精诚团结,继续为东北百姓谋福祉。"
"司令!"众将齐声呼喊,许多老将眼中含泪。
这时,杜聿明在钱大钧陪同下走进大厅。钱大钧昂首道:"奉中央令,即日起解除林文澜东北一切职务。各军师长原地待命,不得擅动!"
"谁敢动司令!"邱清泉拔枪在手,一时间大厅内枪械声响成一片。
"都把枪放下!"林文澜厉声喝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他环视众将,声音低沉:"我走之后,望诸位以国家为重,以百姓为重。"
深夜,林文澜独自在办公室整理行装。周志宏和杨文涛悄悄进来。
"司令,真要走吗?"周志宏红着眼睛问。
林文澜没有回答,反问道:"部队情况如何?"
"各部队都不稳,特别是新一军、第五军,官兵们都说要跟司令共进退。"
杨文涛递上一份密电:"司令,这是刚截获的。南京已经密令杜聿明,一旦接管成功,立即清算'春晓计划'相关人员。"
林文澜握紧拳头,指节发白。
一月二十二日凌晨,变故突生。杜聿明突然下令调防,要将林文澜的嫡系部队调往关内。消息传来,全军震动。
"司令,不能再犹豫了!"郑洞国闯进办公室,"这是要瓦解我们的部队!"
林文澜站在地图前,久久不语。窗外,哈尔滨还在沉睡,而这座城市的命运,正系于他的一念之间。
"召集全体将领。"他终于开口,"我要听听大家的意见。"
会议室里,将领们意见分歧。以邱清泉、郑洞国为首的一派主张抗命,以汤恩伯为首的一派则主张服从调遣。
"司令,"汤恩伯道,"军人当以服从为天职。况且南京方面承诺,只要服从调遣,诸位将军都可晋升一级。"
"放屁!"邱清泉怒道,"这是要分化我们!司令,您说怎么办,我们都听您的!"
所有目光都集中在林文澜身上。
林文澜缓缓起身,走到墙上的中国地图前:"自北伐以来,我亲历内战二十余载。多少将士马革裹尸,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如今抗战胜利,本当休养生息,奈何..."
他转过身,目光如炬:"我意已决。不愿再打内战,不愿再见同胞相残。"
"司令的意思是?"众人屏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