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改革后勤体系。"林文澜果断决定,"组建专门的运输部队,建立野战补给点。必要时,可以征用民用车辆。"
这些改革措施引起了不少争议。特别是在征用民用车辆问题上,很多官员表示反对。
"司令,这样会扰民啊。"
"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林文澜态度坚决,"况且我们会按市价支付费用,不会让百姓吃亏。"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十分明智。在随后的一次边境冲突中,改革后的后勤体系发挥了关键作用。
六月二十五日,绥芬河方向传来急报:苏军一支巡逻队越界,与我军发生对峙。
林文澜立即下令快速反应部队前往处置。在后勤保障下,这支部队仅用八小时就抵达五百公里外的事发地点。
喜欢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请大家收藏: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带队的是年轻师长陈明仁。见到苏军时,他不卑不亢地说:
"这里是中国的土地,请贵军立即退出。"
苏军指挥官显然没料到中国军队来得这么快,一时不知所措。在随后谈判中,陈明仁展现出过人的胆识,既坚持原则,又给对方留有余地。
最终,苏军同意撤出争议地区。
"这个陈明仁是个人才。"林文澜在战报上批示,"破格晋升为军长。"
整军期间,林文澜也没有忽视民生建设。他亲自督导修复了多条公路,重建了被战火摧毁的学校医院。最让他欣慰的是,哈尔滨兵工厂不仅完成了生产任务,还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
"司令,这是兵工厂这个月的生产报表。"周志宏兴奋地汇报,"比上个月增长了百分之五十。"
林文澜仔细审阅着报表,突然问:"工人们的待遇怎么样?"
"按照您的要求,已经提高了三次工资。"
"还不够。"林文澜放下报表,"告诉厂方,再提高百分之二十。我们要让工人们知道,他们的劳动是有价值的。"
这些举措很快收到成效。到六月底,东北的局势明显好转。苏军的挑衅行为大大减少,各地治安也明显改善。
然而,林文澜清楚,这仅仅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七月一日,他召开高级军官会议,做出一项重要决定:
"从明天起,部队进入二级战备。我们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司令,是不是太紧张了?"有人问道。
"记住,"林文澜环视全场,"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只有强者才有资格谈和平。"
散会后,他独自登上指挥部顶楼。夕阳西下,松花江如一条金色的缎带。江北的训练场上,官兵们仍在刻苦操练。
杨文涛悄声走近:"司令,刚收到情报,苏军远东司令部正在召开特别会议。"
"主题?"
"不详。但与会者都是高级将领。"
林文澜望着远方,目光深邃:"看来,真正的考验就要来了。通知各部,加强戒备。特别是...江防部队。"
夜幕降临,哈尔滨灯火通明。而在江北的黑暗中,新的风暴正在酝酿。
(本章完)
喜欢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请大家收藏: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