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四年十一月下旬,山海关。
渤海湾的晨雾尚未散尽,关墙上的守军已经完成换防。一夜之间,关外局势又添变数——昨夜交火的两股武装神秘消失,只在雪地上留下斑驳血迹和散落的弹壳。
林文澜一早就在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桌上摊着刚冲洗出来的航空侦察照片。
"诸位请看,"他指着照片上关外十公里处的一片树林,"这里发现临时营地,估计能容纳五百人左右。从脚印判断,至少有三股不同的武装在这一带活动。"
新一军军长郑洞国皱眉道:"司令,要不要派部队出去清剿?"
"不可。"林文澜摇头,"关外仍是苏军控制区,我们出兵就是授人以柄。况且..."
他拿起另一张照片:"苏军在石门寨的坦克部队已经进入战备状态,这个时候绝不能轻举妄动。"
会议进行到一半,机要参谋匆匆入内,递上一封密电。林文澜看完后神色微变,随即宣布散会。
"志宏,你留下。"
待众人离去,林文澜将密电递给周志宏:"南京来的消息,说我们内部可能混进了谍报人员。"
周志宏仔细阅读电文,额头渗出细汗:"这...这怎么可能?各部都是跟我们一起从缅甸打回来的老弟兄。"
"正因为都是老弟兄,才更容易被忽视。"林文澜走到窗前,望着关外苍茫的山峦,"你想想,昨夜的交火时间,正好是我们换防的间隙。对方对我们的动向了如指掌。"
"您怀疑..."
"我谁也不怀疑,但必须查清楚。"林文澜转身,"这件事你亲自去办,要绝对保密。"
午后,林文澜在卫兵护卫下巡视关墙。守军士兵正在加固工事,新运到的美制57毫米反坦克炮被精心布置在关键位置。
"司令,"驻守关门的三营长报告,"今早关外来了几个货郎,说要进城做生意,被我们拦下了。"
"货郎?"林文澜警觉地问,"有什么异常?"
"他们带的货物很少,但总是东张西望,特别留意我们的工事布置。"
林文澜沉思片刻:"下次再来,放他们进城,但要派人盯紧。"
巡视到东罗城时,一个意外消息传来:在附近村庄发现可疑电台信号。
林文澜立即赶往信号源所在的王家屯。这个只有三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庄位于山海关侧后,位置十分隐蔽。
"信号持续了约十分钟,"电讯科长汇报,"使用的是商用频段,但加密方式很特殊。"
林文澜在村里转了一圈,最后停在一座废弃的祠堂前:"这里最近有人来过。"
卫兵推开虚掩的木门,只见祠堂内布满灰尘,但供桌却异常干净。林文澜蹲下身,仔细察看地面,突然伸手从供桌下摸出一个小巧的金属物体。
"美制微型发报机。"他脸色凝重,"看来我们的'客人'来头不小。"
回到指挥部,林文澜立即下令召开反谍会议。与会者仅限于各军军长和情报部门负责人。
"情况已经很清楚,"林文澜开门见山,"有人在我们眼皮底下建立了一个情报网。现在我要知道的是:谁?为什么?"
第五军军长邱清泉拍案而起:"肯定是共产党..."
"慎言!"林文澜立即打断,"没有证据不要妄下结论。现在各方势力都在关注山海关,未必就是那一方。"
他转向负责反谍报的徐处长:"说说你们的发现。"
徐处长打开文件夹:"根据现有线索,这个情报网至少有三个人:一个在指挥部附近,一个在关墙守军中,还有一个可能伪装成商人。"
"范围能不能再缩小?"
"指挥部附近的嫌疑人,我们锁定在通讯处。关墙守军中的内线,应该是个低级军官。至于那个商人..."徐处长犹豫了一下,"昨天有人在滦县见过他,当时他正在与苏军联络官交谈。"
会议室一片寂静。如果此事涉及苏军,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继续查,"林文澜沉声道,"但要记住,没有确凿证据前,不得打草惊蛇。"
夜幕降临后,一场秘密行动悄然展开。在周志宏指挥下,特别行动队埋伏在王家屯祠堂周围。按照计划,如果那个神秘的发报员再次出现,立即实施抓捕。
林文澜在指挥部等候消息,面前的烟灰缸里已经堆满了烟头。时钟指向十一点,桌上的电话突然响起。
"司令,目标出现。"周志宏的声音压得很低,"一共两人,正在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