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五年七月十日,北平,第十战区司令部。
林文澜站在巨大的华北地图前,手中的红铅笔在地图上划出数道箭头。各集团军司令、参谋长肃立两旁,等待着最后的部署命令。
"诸位,"林文澜转身面向将领们,"天津光复后,华北日军主力已基本肃清。但我们的任务远未结束。根据重庆指示,第十战区要立即着手接收整个华北,为收复东北做准备。"
他走到地图前,开始具体部署:
"第11集团军黄伯韬部,立即北上,接收张家口、承德一线,控制通往东北的西北通道。"
"第12集团军陈子忠部,向东推进,收复唐山、秦皇岛,控制出海口。"
"第13集团军卫立煌部,负责山西方向的接收工作,确保侧翼安全。"
"第14集团军汤恩伯部,留守平津地区,维持秩序,整训部队。"
"第15集团军孙立人部,作为总预备队,同时开始针对性训练,准备出关作战。"
各集团军司令领命后,林文澜特别强调:"记住,接收不是占领。要善待百姓,恢复生产,我们要把华北建设成收复东北的坚实后方。"
七月十二日,第11集团军先头部队抵达张家口。出乎意料的是,这里的日军已经自行撤离,只留下少量伪军维持秩序。
"报告军座,张家口伪军主动请降,请求改编。"前线指挥官向黄伯韬报告。
黄伯韬按照林文澜的指示,下令:"所有伪军解除武装,集中看管。连级以上军官送往北平受审,士兵经过教育后酌情处理。"
在接收过程中,官兵们发现了日军仓促撤离时遗留的大量物资。特别是在张家口火车站,找到了整列的军火和粮食。
"立即清点封存。"黄伯韬命令,"这些都是收复东北急需的物资。"
与此同时,第12集团军在唐山遇到了些许抵抗。一小股日军拒绝投降,据守在一座钢铁厂内。
"总司令,是否强攻?"第4军军长请示。
陈子忠摇头:"不能破坏工厂。围起来,断水断粮,逼他们投降。"
经过三天的围困,这股日军终于投降。唐山钢铁厂完好无损地回到中国人手中,这对今后的军工生产意义重大。
七月二十日,林文澜在北平召开华北军政会议。除了各集团军司令,还有刚刚任命的各省市行政长官。
"现在最紧迫的任务是恢复经济。"林文澜开门见山,"特别是军工生产。我们要在最短时间内,让华北的工厂运转起来。"
原唐山钢铁厂总工程师站起来发言:"林总司令,钢铁厂设备基本完好,但缺乏技术人员和原材料。"
"技术人员可以从全国各地招募,原材料问题..."林文澜转向史迪威,"将军,美军能否提供帮助?"
史迪威点头:"我们可以通过天津港运送急需的原料。另外,美军工兵将帮助修复被破坏的设施。"
会议还决定成立华北军工总署,统一管理接收的日资工厂。这些工厂将被改造,为收复东北的部队提供装备。
八月一日,一个重大消息传来:苏联对日宣战,百万苏军进攻东北关东军。
"总座!苏军已经突破满洲里,正在向哈尔滨推进!"周志宏激动地报告。
指挥部内一片欢腾,但林文澜保持冷静:"命令各部队,加快接收速度。我们要在苏军之前控制山海关。"
山海关是通往东北的咽喉要道。第12集团军奉命急行军,于八月三日抵达山海关。这里的日军已经溃逃,守军是伪满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