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四年九月五日,河北邢台。
秋日的阳光洒在邢台古城墙上,这座位于邯郸以北八十公里的城市,成为了第十战区新的指挥中枢。林文澜站在邢台城墙上,用望远镜观察着四周地形。连续多日的激战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疲惫,但眼神中的锐气丝毫未减。
"总座,城内清理工作已经完成。"周志宏指着脚下的城墙说道,"日军撤退时破坏了不少设施,但主要建筑结构完好。原日军第110师团司令部所在地很适合作为我们的战区司令部。"
林文澜放下望远镜:"带我去看看。"
一行人走下城墙,穿过刚刚清理出来的街道。邢台城内的百姓站在街道两旁,用好奇而又带着期盼的目光注视着这支刚刚经历血战的部队。几个孩童大胆地跑上前来,向官兵们敬着不太标准的军礼。
"报告总座,"作战处长李振华快步迎上来,"司令部选址已经初步勘察完毕,请随我来。"
他们来到城中心一处占地颇广的院落前。这里原是清朝时期的道台衙门,后被日军改建为司令部。青砖灰瓦的建筑群虽然经历了战火,但整体结构依然坚固。
林文澜仔细巡视着这个未来的指挥中枢。主建筑是一座三进的大院,正厅宽敞明亮,足以容纳大型作战会议。东西厢房可以改作各作战科室,后院的几排平房适合作为机要部门和通讯中心。
"这里的地形很好。"林文澜指着四周说道,"背靠城墙,面临开阔地,易守难攻。通知工兵部队,立即开始整修加固。"
"是!"李振华立即记录命令,"已经调集了三个工兵连,预计三天内可以完成主要设施的修复工作。"
走进主建筑,林文澜注意到墙壁上还残留着日军的作战地图痕迹。他用手轻轻抚过那些印记,沉声道:"把这些都清理掉。我们要在这里绘制新的作战地图。"
当天下午,工兵部队开始了紧张的施工。与此同时,通讯兵在院落中央架设起了无线电天线,医务兵在厢房内设立了临时救护所,整个司令部开始快速运转起来。
九月六日清晨,林文澜在尚未完全整修完毕的作战室内主持了第一次战区会议。
"诸位,"林文澜站在刚刚悬挂起来的巨幅作战地图前,"第十战区司令部今日正式成立。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建立稳固的指挥体系和后勤保障。"
他转向周志宏:"参谋长,你先汇报各集团军位置。"
周志宏起身走到地图前:"第11集团军目前驻守邯郸,正在整补休整。第12集团军主力位于邢台以南的沙河一线。第13集团军正在向邢台靠拢,预计明日可达。第14集团军负责保障后勤线路,其先头部队已经到达邢台。"
林文澜点点头:"命令各集团军在下列位置建立驻地:"
他拿起指挥棒,在地图上指点着:
"第11集团军驻守邯郸,这是我们的南大门。黄伯韬部要在那里构筑坚固防线,同时向安阳方向保持压力。"
"第12集团军在邢台以东的南宫地区建立驻地,控制平汉铁路沿线。"
"第13集团军驻防邢台以西的临洺关,这里是通往山西的要道。"
"第14集团军主力驻扎邢台以北的任县,建立前进基地。"
各参谋迅速记录着命令,作战室内只听见铅笔书写的沙沙声。
"这些驻地的选择很有讲究。"林文澜继续解释道,"它们互为犄角,可以相互支援。更重要的是..."
他的指挥棒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半圆,最终停在北平的位置:"这个部署,让我们可以对北方的敌人形成强大的威慑。"
众将领会意地点头,但没有人点破那个最终目标。
九月七日,各集团军开始向指定驻地开拔。林文澜亲自视察了邢台城防工事的修建情况。
在城北的制高点上,工兵团长孙立诚上校正在指挥士兵修建观察所。
"总座,"孙立诚敬礼报告,"这里可以俯瞰整个邢台平原,视野极佳。我们正在修建钢筋混凝土掩体,预计能够抵御150毫米火炮的直接命中。"
林文澜仔细观察着施工情况:"要加快进度。同时,在城外要构筑反坦克壕和雷区。记住,这里将是我们的指挥中枢,绝不能有任何闪失。"
"是!已经调集了两个工兵营,日夜施工。"
走下高地,林文澜又视察了正在修建的野战医院。在城东一座原教会医院内,医务处长赵明德少将正在组织人员整修设施。
"总座,这里可以容纳五百张病床。我们还修建了地下手术室,即使在炮火下也能进行手术。"
林文澜注意到院子里堆放着大量医疗物资:"药品储备情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