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勒以北四十公里的丛林深处,第十一集团军第2军第3师第8团正在执行一项关键任务——夺取并守住通往曼德勒的要道咽喉:卡萨桥。团长郑军上校站在伪装网下的临时指挥所内,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最终停在桥梁所在的位置。
"卡萨桥长八十米,是日军补给线的重要节点。"郑军的声音沉稳有力,"师部命令我们务必在明天拂晓前拿下这座桥,并坚守至主力部队抵达。"
参谋长指着航拍照片说:"日军在桥北岸构筑了环形防御工事,配备四挺九二式重机枪,两个掷弹筒小组,守军约一个加强中队。"
"硬攻伤亡太大。"郑军沉思片刻,"三营从正面佯攻,一营迂回至南岸,断敌退路。二营作为预备队。特别要发挥我们火力班的优势。"
被委以主攻任务的是第8团一营三连,代号"钢七连"。连长周大海上尉是个从班长一步步晋升上来的老行伍,脸上的一道刀疤记录着他在晋西的战斗经历。
"弟兄们,这一仗不好打。"周大海在战前动员时直言不讳,"小鬼子在桥头修了永久工事,硬冲就是送死。但我们有我们的打法。"
他详细布置任务:"一排负责火力压制,二排从左翼渗透,三排从右翼突击。火力班的重机枪和巴祖卡要第一时间敲掉日军机枪阵地。"
凌晨四点三十分,浓雾弥漫
钢七连的士兵们借着浓雾掩护,悄无声息地向卡萨桥接近。每个人都背负着超过三十公斤的装备,脸上涂着迷彩,枪口朝下防止碰撞出声。
"停!"周大海突然举起拳头,整个连队立即蹲下隐蔽。
前方传来日军哨兵的对话声,紧接着是火柴划着的声音。借着那瞬间的亮光,周大海看清了桥头阵地的布局:两个混凝土碉堡形成交叉火力,周围环绕着铁丝网和战壕。
"比预想的还要坚固。"一排长李勇低声说。
周大海看了看腕表:"按原计划行动。记住,等炮兵准备结束再冲锋。"
凌晨五点整,炮火准备开始
第3炮兵团的炮弹准时落在日军阵地上。巨大的爆炸声震耳欲聋,碉堡在火光中时隐时现。
"前进!"周大海一声令下。
士兵们如离弦之箭冲向目标。一排的轻机枪手迅速占领射击位置,用密集火力压制战壕内的日军。
但日军的抵抗异常顽强。炮火一停,碉堡内的重机枪就喷出火舌,冲在最前面的几名士兵应声倒地。
"火箭筒!"周大海怒吼。
火力班的巴祖卡射手王刚在战友掩护下匍匐前进。子弹在他身边溅起泥土,他冷静地装填火箭弹,瞄准,击发。
"轰!"火箭弹准确命中左侧碉堡的射击孔,机枪顿时哑火。
但右侧碉堡的火力更加凶猛。九二式重机枪特有的"咯咯"声如同死神的狞笑,将钢七连压制在开阔地上。
"工兵爆破!"周大海再次下令。
工兵组长赵强抱起炸药包,在烟雾弹掩护下冲向铁丝网。就在他即将抵达时,一发掷弹筒炮弹在附近爆炸,赵强倒在血泊中。
"组长!"新兵孙小虎见状,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捡起炸药包继续前进。子弹擦着他的头皮飞过,他一个翻滚,将炸药包塞进铁丝网下。
"轰隆!"铁丝网被炸开一个缺口。
"冲锋!"周大海亲自率队突击。
士兵们怒吼着冲过缺口,与从战壕中跃出的日军展开白刃战。刺刀的碰撞声、士兵的怒吼声、伤员的哀嚎声交织在一起。
周大海用冲锋枪扫倒两个日军,正要继续前进,突然一颗手榴弹落在身边。千钧一发之际,通讯员小李猛地将他扑倒,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爆炸。
"小李!"周大海抱起满身是血的通讯员,目眦欲裂。
"连...连长...继续冲锋..."小李说完最后一句话,闭上了眼睛。
"为弟兄们报仇!杀!"周大海的眼睛红了,端起冲锋枪疯狂扫射。
在钢七连不要命的猛攻下,桥头阵地终于被突破。残余日军退守桥南,炸毁了部分桥面。
上午七时,阵地巩固
钢七连付出了惨重代价:阵亡二十三人,重伤十一人,轻伤不计其数。但他们成功夺取了桥头阵地。
周大海顾不上悲伤,立即组织防御:"一排修复工事,二排布置雷区,三排担任警戒。把重伤员后送,轻伤员留下继续战斗。"
士兵们忍着悲痛,抓紧时间巩固阵地。他们将日军尸体堆砌成简易工事,收集散落的武器弹药。
"连长,日军增援来了!"观察哨突然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