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后,林文澜给王小虎写了一封信,详细描述了预备队的首次实战:“你的战友们已初露锋芒,待你学成归来,这支队伍必将成为刺破日军防线的利刃。望你潜心学习,早日归来,共商抗敌大计。”
三、技战术融合:跨越重洋的呼应
3月的美国,野外训练进入新阶段,科目升级为“定点清除与情报窃取”。王小虎所在的小组,需要潜入模拟的日军营地,刺杀“指挥官”并带回作战地图。
“日军营地戒备森严,外围有两层巡逻队,营地中央是指挥官帐篷。”琼斯少校展示着营地地图,“你们只有一次机会,失败即淘汰。”
小组讨论时,王小虎提出:“我们可以伪装成后勤人员,利用夜色混入营地。我在国内时,曾伪装成日军士兵潜入营地,熟悉他们的作息和口令。”他详细讲述了长沙会战中潜入日军营地的经历,建议用同样的方法渗透。
杰克采纳了他的建议,四人换上模拟的日军后勤军装,趁着夜色朝着营地摸去。途中遇到巡逻队,王小虎用流利的日语(在学院专门学习的基础日语口令)应对,成功蒙混过关。
潜入营地后,王小虎负责吸引守卫注意力,杰克三人趁机潜入指挥官帐篷。就在杰克拿到作战地图、准备刺杀“指挥官”时,警报突然响起——他们被发现了!
“撤退!”杰克大喊着,四人朝着营地外冲去。日军守卫疯狂扫射,一名英军士兵中弹受伤。王小虎见状,转身对着追兵扔出烟雾弹,又用狙击枪击倒几名追兵,掩护小组带着受伤的战友撤离。
虽然任务未能完全成功,但琼斯少校对王小虎的应变能力赞赏有加:“你的战术思维很灵活,懂得结合自身经验,这是优秀特种士兵的必备素质。”
王小虎却在反思中写下:“此次失败,因低估敌方警戒。若在国内战场,日军警惕性更高,需更周密的计划。回去后,要教弟兄们多练几套应急方案。”
而在金井,林文澜正根据王小虎来信中提到的战术,调整预备队的训练内容。他让张彪增加“伪装渗透”“应急撤离”等科目,模拟日军营地、据点等不同场景,让士兵们在训练中熟悉日军的战术特点。
一次训练中,张彪按照王小虎信中描述的方法,让士兵们伪装成日军后勤人员,潜入模拟营地。士兵们起初有些生疏,但经过几次练习,逐渐掌握了技巧,成功率越来越高。“小虎这小子,在国外学的东西真管用!”张彪笑着对林文澜说。
林文澜看着训练场上的士兵们,心中感慨:跨越重洋的距离,却挡不住技战术的呼应。王小虎在异国吸收的经验,正一点点融入101军的特种作战建设中,而国内的实战检验,也在为他未来的战术运用提供参考。
四、锋芒初露:双线并行的成长
1940年4月,王小虎在美国的训练进入尾声,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所有科目考核,被琼斯少校评价为“最具战术天赋的外籍学员”。学院为他颁发了结业证书,同时赠送了一套特种作战装备,包括美式狙击步枪、格斗匕首和无线电通讯设备。
“王小虎,期待在战场上与你并肩作战,共同对抗法西斯。”琼斯少校握着他的手说。王小虎敬礼回应:“感谢教官的教导,我会带着所学,回到祖国,打击日本侵略者。”
他收拾好行李,准备启程回国。临行前,他给林文澜写了最后一封留美书信:“军长,俺已完成学业,即将回国。在美国学到的特种作战战术,已整理成笔记,回去后交给您。俺迫不及待想见到弟兄们,想加入预备队,一起打鬼子!”
此时的金井,101军特种作战预备队已初具规模,兵力扩充至一个营,装备了从美国调拨的美式装备,先后完成了三次拦截日军侦察小队、两次破坏日军据点的任务,成为101军的一支“尖刀力量”。
林文澜收到王小虎即将回国的消息后,立刻下令:“通知张彪,做好迎接王小虎的准备,同时制定特种作战营的正式编制方案。等王小虎回来,就将预备队扩编为特种作战营,由他担任副营长,协助张彪指挥。”
4月底的金井,春意渐浓,阵地上的野花悄然绽放。林文澜站在军部的地图前,手指划过湘北、鄂南的日军据点,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知道,王小虎的归来,将为101军的特种作战力量注入新的活力,而这支刚刚成长起来的“尖刀”,很快就将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展现出真正的锋芒。
远在太平洋上的轮船里,王小虎站在甲板上,望着东方的海平面,手中紧握着结业证书和写给林文澜的笔记。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金井的战友们,看到了林文澜期待的眼神,看到了特种作战营在战场上冲锋的身影。
跨越重洋的砺刃之旅即将结束,故土战场的试锋之路才刚刚开始。一场属于101军特种作战力量的传奇,正等待着他们共同书写。
喜欢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请大家收藏: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