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远航与筑基(2 / 2)

将领们议论纷纷,有人表示支持:“军长高瞻远瞩,特种作战确实能在战场上发挥奇效。”也有人提出质疑:“军长,咱们部队新兵多,装备不足,组建特种作战部队难度太大,而且不知道能不能派上用场。”

林文澜早已料到会有质疑,他拿出一份文件:“这是我整理的第一次长沙会战中,王小虎等侦察兵的作战案例。他们深入敌后,炸毁日军弹药车,获取重要情报,多次改变战局,这就是特种作战的威力。至于装备和训练,我会向战区申请调拨美式装备,同时从各师选拔优秀士兵,由张彪负责训练。”

最终,会议决定组建“101军特种作战预备队”,暂定编制为一个连,由张彪担任连长,从各师选拔士兵。选拔标准严格:年龄在18-25岁之间,体能优异,具备侦察、爆破或格斗技能,在会战中表现突出。

选拔工作很快在101军内展开。各师推荐了数百名士兵,经过体能测试、技能考核和实战模拟,最终选出120名士兵,组成特种作战预备队。张彪按照林文澜的指示,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训练科目包括:

? 极限体能训练:负重30斤越野跑15公里,攀爬悬崖,水下憋气,锻炼士兵的耐力和爆发力;

? 专业技能训练:学习使用美式狙击步枪、冲锋枪、手榴弹等武器,掌握爆破、侦察、格斗、伪装等技能;

? 战术协同训练:模拟敌后渗透、定点清除、解救人质等任务,培养士兵的战术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训练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有些士兵不适应高强度的训练,产生了退缩的念头;有些老兵对特种作战战术不理解,训练时敷衍了事。林文澜得知后,亲自来到训练场,给士兵们讲话:“你们是101军的精英,是未来特种作战部队的骨干。现在多流一滴汗,将来在战场上就能少流一滴血,就能多杀一个鬼子!”

他还特意挑选了几名在训练中表现突出的士兵,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困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在林文澜的鼓励和张彪的严格训练下,士兵们的训练热情越来越高,训练成绩也进步飞快。

为了解决装备不足的问题,林文澜多次前往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向薛岳申请调拨美式装备。起初,薛岳对组建特种作战部队持怀疑态度,但在林文澜的多次劝说和展示相关作战案例后,最终同意调拨一批美式M1卡宾枪、汤姆逊冲锋枪、M2重机枪和反坦克地雷给101军。

当装备运抵金井镇时,士兵们兴奋不已。张彪带领士兵们熟悉装备,练习射击和拆卸组装。林文澜也来到训练场,查看士兵们的训练情况。看到士兵们熟练地使用美式武器,精准地命中靶心,他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四、遥相呼应:跨越重洋的信念

1940年1月中旬,林文澜收到了王小虎从美国寄来的第一封信。信中,王小虎详细介绍了他在美国的学习生活:他被分配到美国陆军特种作战学院,与来自其他国家的士兵一起学习;课程包括特种作战战术、情报收集、心理战等;他努力学习英语,已经能听懂教官的讲课,还结交了一些外国朋友。

“军长,美国的训练很严格,装备也很先进,但俺没有忘记您的嘱咐,没有忘记101军的弟兄。俺每天都在努力学习,希望早日学成归来,和预备队的弟兄们一起打击鬼子。”信的末尾,王小虎写道。

林文澜读完信,心中感慨万千。他将信交给张彪和预备队的士兵们传阅,士兵们看到王小虎在美国的学习情况,训练热情更加高涨。林文澜给王小虎回信,告诉他101军特种作战预备队的建设情况,鼓励他好好学习,不要辜负全军的期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林文澜更加注重预备队的训练质量,经常亲自指导士兵们的战术训练,结合中国战场的实际情况,对训练科目进行调整和优化。他还组织预备队与1师、2师进行对抗演练,让预备队在实战中积累经验,提高作战能力。

与此同时,远在美国的王小虎也没有放松。他深知自己肩负着101军的期望,每天除了完成学院的课程,还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美国陆军的装备知识和战术案例,记录下来,准备回国后交给林文澜。他还主动与美军教官交流,探讨特种作战在东方战场的应用,提出自己的见解,得到了教官的认可。

1940年1月底,王小虎在信中告诉林文澜,他即将开始野外实战训练,模拟敌后渗透和定点清除任务。林文澜收到信后,立刻指示张彪在预备队中开展类似的训练,让预备队的士兵们提前适应特种作战的实战环境。

两条跨越重洋的战线,一条在异国他乡的课堂与训练场,一条在湘北大地的整训地,虽然相隔万里,却因为同一个信念紧密相连——为了组建强大的特种作战部队,为了早日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林文澜站在金井山山顶,望着远方的天空,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王小虎的成长和预备队的建设,都需要时间,但他坚信,在不久的将来,101军的特种作战部队必将成为一把刺穿日军心脏的利刃,在抗日战争的战场上绽放光芒。

喜欢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请大家收藏: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