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她开始讲述“晓月”的故事。她没有提及任何警告和打压,只是真诚地、细致地描述了一个中国高三女孩在巨大压力下的夜晚,如何与“夜安灯”相遇,如何在那片无声的数字空间里梳理自己纷乱的思绪,以及后来引发的家庭冲突与最终的理解。
她展示了“夜安灯”简洁而温暖的界面,解释了其背后基于心理学的设计原理,强调了数据隐私和安全的重要性。她的语调始终平和,却蕴含着强大的共情力量。
当她讲到晓月留下的那句反馈——“谢谢。今晚,思绪终于没有缠成一团乱麻。”——时,她稍微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全场:
“科技的意义是什么?是更快的芯片,更复杂的算法,还是更高的估值?对我们‘初心未来’而言,科技的意义,在于它能否理解并回应每一个普通人最细微的情感需求,能否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一丝温暖的陪伴和照亮前路的光芒。哪怕这光芒,只是黑夜中的一盏小小‘夜安灯’。”
没有激昂的呐喊,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娓娓道来的真实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整个会场异常安静,所有人都被这个朴素而深刻的故事,以及其中蕴含的普世价值所打动。
演讲结束的瞬间,会场在短暂的寂静后,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掌声并非出于礼貌,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可与感动。许多观众站起身,向台上那位年轻的东方女孩投以赞许和尊敬的目光。
林薇站在光芒中央,微微鞠躬。她看到台下江辰眼中毫不掩饰的骄傲,看到后台入口处沈宇航激动地挥舞着拳头。那一刻,所有的压力、所有的警告、所有的委屈,都化为了值得。
她成功了。用最真实的力量,击碎了所有试图阻碍她的无形之手。
演讲结束后,林薇立刻被媒体和感兴趣的与会者团团围住。询问产品细节的,探讨设计理念的,表达合作意向的……“夜安灯”和“初心未来”的名字,迅速在峰会现场传播开来。
更让他们惊喜的是,一家专注于教育科技的北欧公益基金会负责人当场表示,希望将“夜安灯”引入其合作的多所欧洲中学,帮助青少年应对情绪问题。另一家硅谷的知名设计工作室也递来名片,希望就“科技向善”的设计方法论进行深入交流。
他们不仅赢得了掌声,更赢得了实实在在的国际认可与合作机会。
然而,就在江辰为林薇的成功感到欣慰,并忙于应对纷至沓来的合作询问时,他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收到一封来自陌生地址的邮件。
邮件没有标题,正文只有一句看似莫名其妙的话:
「灯塔虽亮,但照亮的同时,也会暴露自己。小心来自‘深海’的注视。」
随邮件附赠的,是一张抓拍角度十分刁钻的照片——照片上,江辰和林薇正在塞纳河畔并肩行走,而背景虚化的咖啡馆里,一个模糊的人影正举着长焦镜头对准他们。拍摄时间,正是他们昨天被跟踪的那一刻!
“深海”?
这个陌生的代号,带着一种比之前所有警告都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