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我在八零搞事业 > 第194章 能看见的温度

第194章 能看见的温度(1 / 2)

槐花村藤编专利的风波平息后,带来的不仅是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更在星火科技内部催生了一种更深沉的反思。陆信和苏宁都意识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仅在于保护已有的文化瑰宝,更在于为未来播种,让科技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惠及更多元的人群。

这个理念的一个重要落脚点,便是由星火科技联合本地教育局、残联共同资助成立的“星火职业技术学校”。学校面向社会招生,特别为残障青年提供免学费和专项助学金,开设了包括电子技术、智能家居维护、软件开发(辅以无障碍工具)等实用课程,旨在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更好地融入社会。

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苏宁受邀参加技术学校首届学生的“创新项目中期展示会”。同行的还有赵小满,她被聘为学校的特聘手工艺术顾问,定期来教授传统藤编技艺,希望能启发学生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

校园不大,但整洁有序,无障碍设施完善。展示会场设在宽敞的实训车间里,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洒进来,照在那些略显稚嫩却充满热情的脸庞上。学生们分组展示着自己的项目雏形:有改良的智能轮椅障碍物感知系统,有方便听障人士的视觉化门铃提示器,还有试图用3d打印技术制作更廉价、更个性化的义肢部件……

苏宁和赵小满在一个个展位前驻足,认真听着学生们略带紧张却条理清晰的讲解,不时提出问题,给予鼓励。走到车间角落的一个展位时,她们被一个看起来有些特别的项目吸引住了。

展台上放着一个普通的电饭煲内胆,但外壳却被拆开了,露出了里面密密麻麻的线路和加装的微型控制板。电饭煲原本的塑料控制面板被卸了下来,旁边放着一块正在手工打磨的、带着独特纹理的木板。负责这个项目的是三个学生:为首的叫林涛,一个戴着厚厚眼镜、行动有些不便的男生,负责电路和编程;旁边是安静的李静,有听力障碍,但视觉表达能力极强,负责设计和绘图;还有一个名叫阿杰的视障男生,他正用敏感的手指仔细触摸着那块木板上的凹凸,似乎在检验着什么。

“苏总,赵老师,”林涛看到她们,有些紧张地推了推眼镜,操控电动轮椅向前了一些,“我们……我们组的项目是‘触感生活系列’之一,盲文智能电饭煲。”

李静立刻配合地举起一块画板,上面用清晰的图示展示了设计理念:一个拥有盲文标识和物理按键的操控面板,结合语音提示功能,让视障人士可以独立、安全地使用电饭煲。

“这是我们做的初步模型,”林涛指着那个被“开膛破肚”的电饭煲,“我们保留了核心的加热和控制模块,重新编写了控制程序,增加了语音播报模块。现在最大的难点在……操控面板。”他拿起旁边那块打磨了一半的木板,“我们尝试过3d打印盲文按键,但质感太生硬,而且容易磨损。也试过直接雕刻,但精度和耐久度都不够理想。阿杰说……感觉不对,不够‘友好’。”

阿杰抬起头,他虽然看不见,却准确地“面向”苏宁和赵小满的方向,露出一丝腼腆的笑容:“是的,苏总,赵老师。那些塑料的、硬邦邦的凸点,按下去冷冰冰的,像是在操作机器。我们……我们希望能有一种更温润的、更像是在‘触摸’和‘沟通’的感觉。”

苏宁俯下身,仔细看着那块木板,又看了看李静画板上设计的盲文按键布局——煮饭、保温、预约、取消,几个核心功能键。她理解阿杰的意思,科技解决了功能问题,但距离解决“体验”问题,还差一层温暖的包裹。

赵小满一直安静地看着,听着。这时,她伸出手,轻轻从自己随身带的工具包里,拿出一根已经处理好的、色泽温润的细藤条,又拿起展台上那个光秃秃的、带着打印盲点的小塑料片,放在一起,递给阿杰。

“阿杰,你摸摸看,这两个感觉有什么不一样?”赵小满的声音很柔和。

阿杰小心翼翼地接过,先用手指仔细地触摸那个塑料盲点,眉头微蹙:“嗯……很硬,边缘有点利,凉。”然后,他的手指移到那根柔韧的藤条上,沿着天然的纤维纹理轻轻抚摸,他的眉头渐渐舒展开,甚至嘴角微微上扬:“这个……很软,有弹性,摸着是暖的,很舒服。”

赵小满眼中闪过一丝光亮,她转向林涛和李静,又看看苏宁:“苏总,林涛,我有个想法。你们看,能不能用处理过的细藤条,来编织包裹这些盲文按键?藤条柔韧,可以按照盲文的点字规格进行精准的盘绕和固定,形成凸起。藤条本身的天然纹理和温润触感,是任何人工材料都难以比拟的。而且,”她拿起那根藤条轻轻弯折,“它有一定的回弹性,按下去手感会很好,也不容易像硬塑料那样因为频繁使用而断裂。”

这个提议让项目组的三个学生都愣住了,随即脸上涌现出兴奋的神色。

“藤编按键?”林涛飞快地在脑子里构思着技术实现的可能性,“藤条的绝缘性没问题,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底座,将藤编按键模块化,然质感,正好契合我们想表达的‘温暖’理念!”

李静也激动地用手语比划着,林涛在一旁翻译:“她说,藤编的天然纹理和色泽,本身就很美,可以让产品摆脱冰冷的科技感!”

阿杰更是用力地点头,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容:“藤条……是的,如果是藤条,那感觉一定很好!就像……就像摸着有生命的东西一样。”

苏宁看着眼前这三位虽然面临不同障碍,却同样闪烁着智慧与热情光芒的年轻人,又看看赵小满那充满匠心和同理心的提议,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正是她希望看到的——科技的理性与人文的温情,在年轻一代手中,以解决真实问题的方式融合在一起。

“这个想法非常棒!”苏宁肯定道,“小满,技术上就麻烦你指导他们,选择合适的藤条和处理工艺,确保耐用、安全和触感最佳。林涛,你们组负责结构设计和电路适配。需要什么材料、设备支持,直接跟学校项目部申请,我会特批。”

她顿了顿,看着那个尚显粗糙的模型,语气充满期许:“这不仅仅是一个毕业设计项目。如果成功,它证明了科技可以,也应该以更包容、更温暖的方式服务于每一个人。这,就是你们创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