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破壁(2 / 2)

“李工!”陆信猛地转向首席工程师,“我们之前的检测,聚焦点是材料本身和宏观结构缺陷,有没有专门针对芯片发光区边缘,进行过高分辨率的、三维形貌的原子力显微镜或者扫描隧道显微镜分析?特别是关注那种可能存在的、几个纳米级别的表面粗糙度或者边缘轮廓偏差?”

李工被问得怔住了,他迅速在脑中回顾所有的检测流程,脸色渐渐变了:“陆总……我们……确实没有!常规的扫描电镜主要是二维形貌,对于这种可能存在的、极其细微的三维边缘轮廓变化,我们默认工艺是完美的,没有纳入重点排查范围!难道……”

周明也瞬间明白了过来,他难以置信地看着张师傅,又看看屏幕上那片芯片,眼神从最初的怀疑、惊讶,迅速转变为一种豁然开朗的激动:“我的天……张师傅,您这……您这一句话,可能点醒我们这些梦里人啊!微观世界的物理规律是相通的!宏观抛光的光散射,和纳米尺度的边缘光散射,背后的物理学原理可能是一致的——都是因为几何形貌的不完美破坏了全反射条件!”

张师傅被两位老总灼热的目光看得有些手足无措,憨厚地笑了笑:“我……我就是瞎琢磨,胡乱说的……你们搞的这个太高深了,我哪懂这些……”

“不,张师傅,您这不是胡乱说!”陆信用力拍了拍张师傅的肩膀,语气充满了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您这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对‘光’和‘形’的极致追求的直觉和经验!这种经验智慧,是我们这些困在数据和仿真里的技术人员最容易忽略的宝贵财富!”

他立刻下达指令:“李工,立刻安排!集中所有高分辨率的微观形貌检测设备,重点扫描芯片发光边缘区域,我要看到纳米级别的三维轮廓图!周明,你协调资源,同时让理论团队根据‘边缘粗糙度导致光散射’的模型,重新进行模拟计算!”

整个实验室像被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瞬间从低迷停滞状态切换到高速运转。技术人员们虽然对张师傅的“跨界指点”将信将疑,但陆信和周明的重视让他们不敢怠慢,立刻行动起来。

两天后,最新的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结果出来了。当高分辨率的三维形貌图呈现在大屏幕上时,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在 icroLEd 芯片发光单元的边缘,清晰地显示存在着连绵起伏、仅有几纳米高的“锯齿”状粗糙结构和微小的局部塌陷!正如张师傅所描述的“毛刺”和“塌边”在纳米尺度的完美复现!

“找到了!问题根源真的在这里!”李工激动地声音发颤。

理论团队的模拟结果也很快反馈回来:将这些实测的边缘形貌数据代入模型后,计算得到的光散射模式和色偏情况,与实验室观测到的现象高度吻合!

瓶颈的突破口,竟然真的以这样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被一位老工匠凭借其最朴素的实践经验,一举凿开!

接下来的几周,研发团队的工作重点彻底转向。他们不再执着于复杂的量子阱结构或新材料,而是集中精力优化芯片制造的后期工艺,特别是针对性的“微观边缘抛光”。他们借鉴了张师傅描述的“手感”和“路径”理念,尝试了多种等离子体刻蚀、化学机械抛光的参数组合,小心翼翼地“打磨”着那些纳米级的“毛刺”,追求着微观世界的“绝对锐利”。

张师傅甚至被破例邀请参与了几次工艺讨论会。虽然他听不懂那些复杂的专业术语,但当工程师们展示不同工艺处理后的芯片边缘AF图像时,他总能凭借那双老练的眼睛,指着图像说:“这个边看着‘利索’点了,但还有点‘虚’,那个……那个好!这个边‘抿’得实,光应该能‘收得住’。”

他的“直觉”判断,往往与后续的光学测试结果惊人地一致。这位老师傅,用他独特的方式,为高精尖的科技研发,注入了一种源自泥土和车间的、朴实却精准的“经验智慧”。

一个月后,当第八批采用优化后“边缘抛光”工艺的 icroLEd 芯片样品通电测试时,实验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主屏幕上,显微图像中的发光单元,边缘清晰如刀切,发出的光线纯净、集中,再也没有了那令人讨厌的散射和色偏。旁边的测试数据屏幕上,代表亮度效率、色纯度、均匀性的指标,全部变成了悦目的绿色,甚至有几个关键参数超过了最初的设计预期!

短暂的寂静后,实验室里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几个月来的阴霾和压力,在这一刻被成功的喜悦冲刷得一干二净。

周明用力拥抱了一下陆信,眼眶有些发红:“老陆,成了!真的成了!”

李工更是激动地跑到张师傅面前,紧紧握住他的手:“张师傅!太感谢您了!您可是我们项目的大功臣!”

张师傅被这阵势弄得满脸通红,手足无措,只是一个劲儿地憨笑:“哎呦,不敢当不敢当,我就是……就是碰巧说了句闲话……”

陆信走到张师傅身边,看着这位因为长期接触油污和金属,手指甲缝里还带着些许洗不掉的污渍,却解决了顶尖技术难题的老师傅,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感慨。他郑重地说道:“张师傅,这不是碰巧。这是您几十年如一日,对‘手艺’做到极致的积累和沉淀。您给我们上了宝贵的一课:最前沿的科技创新,有时候也需要最朴素的经验智慧来点亮方向。技术和手艺,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它们可以,也应该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窗外,夜色已然降临,但星火科技的这间实验室里,却亮如白昼。那不仅仅是因为成功的 icroLEd 芯片发出的璀璨光芒,更是因为一种跨越了领域隔阂、融合了经验与创新的智慧之火,在此刻熊熊燃烧,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成长的重量里,又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源自根基的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