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荣光(2 / 2)

慈蔼的老人饶有兴致地看着,和气地问道:“老师傅,这电饭煲有什么特别之处?”

张师傅虽然紧张,但一说到自己熟悉的东西,立刻来了精神,带着浓重口音介绍道:“报告,这锅‘聪明’!能识别不同的米,自己调整火候和时间,焖出来的饭又香又糯,还不糊底!里头用的电机,是咱们自己研制的,比外国的不差!还能联网,学人习惯……”他一边说,一边指着电饭煲和旁边的云平台数据显示屏。

慈蔼的老人认真听着,不时点头。随后,他的目光又落在了旁边老支书和赵老憨的藤编作品上。老支书赶紧拿起一个造型优雅、线条流畅的藤编灯罩,双手微微发颤地递过去,声音洪亮却带着哽咽:“领导,这是俺们槐花村,老手艺加上新想法做的!以前只会编筐编篓,现在也能做灯罩、做茶具,还能跟电吹风配上!村里人都靠着这手艺,过上了好日子!”

慈蔼的老人接过灯罩,仔细端详着那细密精巧的编织工艺,又看了看旁边赵老憨正在演示的编织手法,脸上露出了温和的笑容。他轻轻抚摸着藤编温润的质感,对随行人员和陆信、苏宁说道:

“很好嘛!这就是我们改革开放成果的生动体现!一个从乡村车间里成长起来的企业,靠着不服输的劲头和不断的科技创新,走到了今天,不仅做出了惠及百姓的智能产品,还带动了传统手工艺的复兴,解决了就业,富裕了乡亲。从解决汉字输入的‘星火’,到方便日常生活的‘槐花’,你们走过的路,正是千千万万华国民营企业奋斗的缩影!艰苦创业,敢为人先,很好!”

清晰而有力的话语,如同暖流,瞬间涌遍陆信和苏宁的全身,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和自豪感冲上心头,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老支书更是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用力地点头,赵老憨也停下了手中的活计,咧着嘴,眼圈发红。

慈蔼的老人的赞誉,通过随行媒体的镜头,迅速传遍了全国。

展览结束后,“槐花”展台成了整个国家馆最热门的区域之一。观众们排着长队,想要亲身体验一下被慈蔼的老人点赞的智能电饭煲煮出的米饭,争相观看槐花村的藤编技艺,购买那些带着故事和温度的藤编纪念品。张师傅和老支书、赵老憨成了大忙人,一遍遍演示,一遍遍讲解,虽然辛苦,却满脸荣光。

载誉归来,“槐花”集团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不仅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各级政府的支持政策也更加具体落地,连银行授信额度都主动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全体员工的凝聚力和自豪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站在新的荣誉起点,陆信和苏宁却异常清醒。他们知道,这份荣光,源于过去的奋斗,更意味着未来的责任。上面的肯定,是鼓励,更是鞭策。

“咱们得更努力才行,”深夜的办公室里,陆信对苏宁说,语气深沉,“不能辜负这份期望,得把‘槐花’做得更扎实,走得更远。”

苏宁点点头,手轻轻放在隆起的腹部,感受着里面强有力的胎动,目光望向窗外璀璨的灯火,表情温婉。

“是啊,”她轻声回应,语气坚定而温柔,“为了不辜负这个时代,为了所有相信我们的人,也为了……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