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员工假期结束后,“槐花集团”又恢复了正常的忙碌。与E那场不见硝烟的较量大获全胜,让“槐花”上下士气大振,但也耗费了巨大的心力。风波过后,苏宁总觉得,企业不能总是在防守和反击中打转,是时候主动去做一些更长远、更能沉淀价值的事情了。
一次高管例会上,她提出了酝酿已久的想法:“咱们‘槐花’能有今天,离不开技术的突破和市场的把握。但技术不能只靠我们关起门来搞,市场也不能总靠我们自己去闯。我想,成立一个‘槐花创客基金’。”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大家都看向她。
“这个基金,不图短期回报,”苏宁环视众人,语气沉稳,“主要做两件事:第一,扶持高校里有潜力、但缺资金、缺平台转化的科技成果,尤其是那些与咱们产业方向契合的;第二,支持像赵小满那样,有想法、有手艺,想把传统工艺做出新花样的年轻人。”
陆信沉吟着:“投钱给高校和年轻人?这……风险不小啊,见效也慢。”
“眼光要放长远。”苏宁解释,“高校是人才的摇篮,也是前沿技术的源头活水。我们现在不去播种,将来哪来的收获?支持赵小满这样的年轻人,不仅是帮她个人,更是给咱们藤编这块老招牌注入新的生命力,探索传统工艺更多的可能性。这既是责任,也是投资未来。”
她顿了顿,补充道:“基金规模不用一开始就搞得很大,先拿出五百万作为启动资金,由战略发展部负责运营,春苗你来牵头。项目筛选要严格,但流程要简化,真正帮到那些有潜力的‘种子’。”
道理说通了,陆信也不再反对。他知道苏宁在战略布局上,总能看到更远的地方。“行,就按你说的办。不过这钱得花在刀刃上,春苗,你把好关。”
“槐花创客基金”正式成立的消息,通过官网和合作渠道发布了出去。与此同时,周明接到了母校工业大学的邀请,希望他能以优秀校友的身份,回校给学弟学妹们做一场关于“小型家电核心技术突破与实践”的讲座。
周明有些忐忑地来找苏宁:“苏工,我……我能行吗?让我在车间里捣鼓东西还行,上台讲课……”
“怎么不行?”苏宁鼓励地看着他,“你从理论到实践,亲手把微型电机啃了下来,这就是最好的教材。把你的思考过程、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思路,真实地讲出来,比任何空洞的理论都更有价值。这也是我们基金希望传递的精神——敢想,更要敢做。”
带着这份鼓励,周明精心准备了讲稿。讲座那天,能容纳两百人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甚至走廊都站满了人。周明站在讲台上,看着分享的渴望取代。
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从一张画在草稿纸上的、最初关于电机振动补偿的算法草图开始讲起,讲到实验室里无数个不眠之夜,讲到烧坏的电路板和示波器上终于平稳的波形,讲到张师傅那句“好刀都是磨出来的”,也讲到了最终成本下降、性能超越进口产品时的喜悦与沉静。
他的讲述朴实无华,却充满了技术细节和真实情感,台下时而寂静无声,时而爆发出会心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讲座后的互动环节,气氛更是热烈。